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对增强新课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夏柏春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但也有些人对实施新课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低迷的现象,如从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讲到底”,转向“一问到底”,从教师唱独角戏,走向学生低龄化语言游戏教学式等等。如何摒弃新课程下的教学中的虚假,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与自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成为新课程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需要规避的带有新课改标签的低效行为
  
  1. 师生互动有形无实。不少课堂营造出有形无实的教学互动。如教师问双曲线是不是二次曲线,学生答是;又如,一学生正确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后,教师仍然要问:他回答的对不对或好不好?学生齐答:对和好。诸如此类,整堂课充斥着正确的废话,给人造成虚假的师生互动情景,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构成挑战,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使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形式的互动不具有教育性。
  2. 活动场面矫揉造作。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但是我们却看到一些精心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多少数学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数学素养的价位。学生被大量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在所学的数学知识上。为了营造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有些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
  如有人在有理数的教学中,用对对联、对诗和学生一唱一和,以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镜头,其意让学生在文学艺术中感受数学,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场面虽是活跃,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上语文课。再如,往往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一般都能理解或解答,教师仍然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这样作浪费了学习时间,没有什么作用。很多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为情境而绞尽脑汁,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阅读课或口语训练、思想品德之类的课,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忽略数学本身。数学课就要上出数学味来,体现数学的本源性。
  
  二、建构协调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景,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1. 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交流谈话,而且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引领当前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
  2. 相互尊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尊重学生,不轻易棒杀学生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所谓的奇思怪想。
  笔者曾亲历过这样的场面。如教学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 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三角形。教师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做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出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教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找出正确的答案,培植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3. 彼此批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决定了主体之间的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像化理解,离不开彼此的批判。彼此之间的批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为了使自己能很好的获得他人的支持,达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通过彼此批判,形成思想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益。
  
  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常见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自主·交往式。以合作学习为基础,以激励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调整学习群体交往行为,引起学生共鸣的交往为重点,自助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发现·探究式。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方式,常在概念、定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通过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 情景·体现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作用于学生心理过程,促使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教学方式,创新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情境——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为其基本模式。
  4. 过程·活动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这种教学方式是指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