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小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点滴

作者:周 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而小语教学又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基础的基础,教师如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种途径和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与大家交流。
  
  一、教会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学习产生了疑问,这本身就表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有了疑问,特别是来自学生自己的疑问,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释疑。所以,在语文课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学生认为有不懂的或与自己的想法不相符的就给它打个疑问,然后自己去找资料,找到疑问的事实根据,从而证实自己的想法。即使疑问的结果错了,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通过置疑、自查资料、独立思考弄明白了一个知识点,更大的收获在于质疑查询的经历使自己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自学的基础和质疑学习的习惯。可以这样说,这个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孔子游春》(见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这篇文章的时候,先是让同学们通读全文,对课文中的不解问题提出置疑。大家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问题。诸如看了波澜起伏的泗水,孔子为什么陷入了沉思?孔子为什么会意味深长地说水好像有德行、水好像有情义、水好像有志向、水好像善施教化?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为什么要问他的学生各有什么志向?为什么叫颜回弹琴?为什么听到了琴声又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其实,同学们的置疑正好给老师的讲解提供了契机和材料。学生积极大胆的置疑、探疑、释疑,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如能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养成,学习的问题学生能主动解决了。
  
  二、激励学生独特感悟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其中不少文章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美学营养。为了让这些美的东西能够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要处处注意保护学生感悟中的创造性思维,即使学生的感悟有片面性、有错误,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切忌轻易地去指责和随意批评,而应是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正确的答案会渐渐地“浮出水面”,学生会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接受正确的答案。对于正确的甚至是独到的学生感悟,更要表扬有加。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共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感悟,只要是自己的感悟就行。从而在语文课堂上就会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学习风气。而渐渐形成的这种风气会更加激励学生去大胆独立的学习,反复多次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生成、发展与提高。
  
  三、提倡学生互相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互相探究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活跃和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见江苏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二册)一课时采用了学生相互探究学习的策略。《泊船瓜州》是一首融情于景的七言绝句,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已成千古绝唱。教学时,教师在对诗歌作了必要的讲解后,布置学生作业题:我所知道的王安石;我所了解的明月诗。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找)。布置这样作业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广播电视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学生准备好了以后,教者在班级召开了一个“王安石——明月诗”的语文活动,大家根据各自探究的材料准备,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不仅很好地消化了课文内容,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特感悟和相互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方法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是伴随语文教育的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