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向成功开刀

作者:徐吉志




  年轻的丁校长是2002年通过竞争上岗走上H小学领导岗位的,在四年的打拚中,她带领全校师生实现了“三级连创”的目标,把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一步步创建为县、市、省级规范化学校,成为当地有名的品牌学校。对于一所农村小学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在家长、社会的一片赞誉声中,老师们有点陶醉。但丁校长却很清醒,因为她看到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危机。例如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比例的失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学术研究缺少名师的引领、教师量化考核造成的“唯分是图”……于是,丁校长作出了一个果断地决定——向成功开刀。
  在一次全校教师会议上,丁校长向老师们娓娓讲述了一则《伊索寓言》故事:森林里有一头野猪不停地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狐狸看见了,不解地问:“现在没有猎人,你为什么不躺下休息呢?”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出现时再磨牙,就来不及了。”在野猪看来,抗拒被捕猎不仅需要它锋利的獠牙,而要有超前的危机意识。同理,无论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还是学校,只有树立起超前的、无形的、全面的危机意识,才能筑起企业或学校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
  微软的巨大成功恐怕是世人皆知。但比尔·盖茨在1995年就向员工发出了一封备忘录,警告大家下一个浪潮就是互联网。他承认,自己每天花十多个小时上网,但却没有看到一个微软的文件格式。正是在这封备忘录后,微软开始在互联网上大力投资。短短的几年内,网景就被微软的IE所击败。最近5-6年来才上网的读者,恐怕连Netscape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Internet Explorer,今天的微软是否还能如此成功。而这一切,均源于比尔·盖茨在成功时的危机意识和卓越的远见。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今天的成功,是昨天的远见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去努力预测明天,我们如何能有明天的成功。
  于是,丁校长在全校范围内及时地开展了“查查身边的问题,找找自己的弱点”的活动。事后,老师们说,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问题还真的不少。活动给全校教师带来的是冷静的态度和坚实的作风,老师们又以崭新的面貌去应对全新的挑战。向成功开刀,是给自己的一个善意提醒,这个时候其实也是你最能够听得进反面意见的时候,不要错过时机。而当你真的失败了的时候,也许倒不宜轰轰烈烈地总结教训。古人说的“居安思危”,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成功面前保持谦逊和冷静,非常难得。而能否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则是对人生智慧的最大考验。向成功开刀,有时候可以帮你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
  2004年,H小学承担了一项省级科研课题《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学校选定了班级,征订了《现代科技》配套实验教材,并为实验班配备了单人桌,以便于小组合作学习时围坐摆放方便。学校还为实验教师提供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关书籍,并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和讨论,制定了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的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题的实验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丁校长在一次偶然的听课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学生热热闹闹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缺失,那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说出这节课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表面上课堂的成功,隐藏着的是教育的失败。
  于是,丁校长又从解剖这个“成功”的实验开始,逐一研究学校承担的每个教科研课题,重新思考成功的真正含义,为成功重新定义,收获显得实在了许多。大家也终于发现,“科技教育研究”实验的“成功”,只是对合作学习理论“注释”的“成功”。而没有了学生素质的真正提升,任何热闹的实验都不会是真正的成功。
  向成功开刀,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本杰明有一句话:“把现状设计成危机是一种策略”。其实,把成功设计成危机更是一种策略,从著名的“末日管理法”到张瑞敏的“总是把危机顶在头上”,都让人们一步步地从幼稚走向成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使自己的学校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学会不断放弃已有的成功。放弃其实是一种获得,正因为我们善于“放弃成功”,把它当作对自己的挑战,才会与时俱进,居安思危,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寻找新的成功。“守”只会丢掉机会,“拼”才会赢得未来。最后的成功是一种享受,放弃成功也是一种享受。
  
  栏目编辑程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