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者:王庆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存在或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范文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 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体验过程。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课外可根据节日特点开展活动:如“五一”节开展讲一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做一件小制作,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六一”开展游园活动,讲有关少先队员的故事,互赠小礼物等;“十一”开展读有关新中国成立的故事书籍,看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电影、录像,开展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竞赛等等。
  
   2. 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做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沏上一杯茶;在“三八”节给妈妈制作贺卡;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 引导学生关爱社会。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勇敢地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调查采访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参观书画展……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体验便成了孩子们写作的源泉。
  
  二、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
  
  学生经历了学校、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切实的体验,但这还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要想利用这种资源,还需要教师的唤醒、激活,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
  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1. 语言引导,引发共鸣。
  文前,教师应深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结构和情绪状况,衡量一下作文要求与孩子需要之间存在的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距离,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拓宽思路,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融动学生内心的“情弦”。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生写童年的一件趣事,运用情真意切的导入:“童年时,我曾学医生的样子给布娃娃打针输液,曾用妈妈的化妆品把自己涂成‘丑八怪’,还模仿爸爸‘吞云吐雾’,呛得眼泪直流……童年做过那么多傻事、蠢事,可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时候的我原来是那样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畅谈童年的趣事吧。”老师的这段开场白牵动了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情素,使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真正到了“情动辞发”的地步。此时,再要求学生写下来。于是,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在孩子们的笔尖洋洋洒洒流泻出来。
  
  2. 媒体再现,勾起回忆。
  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真正要把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观察后留下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清晰,而且这里边还有个素材筛选问题。要是能把事情的关键部分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下来,制作成课件,习作指导时在学生面前重现出来,往往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阶梯。如一次去海边秋游时,有一位老师有意识地拍下:出发,路上,看到大海时同学的神情,抓螃蟹,被螃蟹的大螯咬住了手,不小心摔倒,浑身是泥,一个个手捏袋子、满载而归等镜头。在习作指导时,出示这些镜头,学生便很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次习作。
  
  3. 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中,往往发现学生主体部分内容不具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动作,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
  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父子俩,观看足球赛的电视直播。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表演的情景然后写下来,这样的指导,学生有了更深的体验,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再如,看图习作中,画面静止不动,无声无息,一些学生很难把握图意、展开合理想象,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图内外内容,为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提供契机。
  
  三、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体验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比过去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充满成就感。此时,必会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1. 赏识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尤其大。教师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作文本,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 搭建展台,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部分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许多学生家里已有电脑,老师就鼓励学生登陆校园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老师帮他们上传。看着自己的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就更浓了。
  (3)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比较满意的作文,积极大胆地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递。一旦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象的。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例子。
  (4)设立作文成果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作文档案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草”、“小荷尖尖”、“闪闪的星星”、“小苗圃”、“小橘灯”等。让学生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成果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自体验,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也就不难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