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合读寓言的环境

作者:张小华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读〈伊索寓言〉》一文中,对读者熟悉的九个寓言故事做了新的解读。作者的独到见解来自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通过这九个故事,他把自己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丑陋面貌揭露了出来。读完此文,我们不由得被钱先生的睿智和幽默所深深折服。
   不少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都感觉到作者对这九则故事的“新解”很有见地,但不明白这篇文章作者究竟要借解读九则故事表达什么意思。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态度的分析。由此看来,一篇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整篇文章的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抓住了这把“钥匙”,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那么,钱先生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借这九个新解的故事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呢?要读懂这篇文章,必须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在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手边的一些备课资料中,都把这篇文章的主旨解读为:作者为读者提供了观察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他借此来批评、嘲讽现代社会,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恶劣得很,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提醒我们头脑要复杂一点,才不至于碰壁上当。
  诚然,作者对他所处的社会有自己深刻地体察,对他所处的社会有所不满。因此,在他的眼中,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虽然进步了,但是社会的阴暗面远比古代复杂、丑恶的多,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未必“比古代进步”。所以,作者借这九则寓言故事引出联想,是对有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的嘲讽。但是,仅仅把这篇文章的主旨归结为上述看法,我个人认为是不够全面的。
  阅读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创作是最主要的,但读者的“再创作”对丰富、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读者、作者在作品中达到了“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别一只眼”来洞悉、来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呢?还是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吧!
  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解读文章主旨的关键。“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作者是真的不同意把《伊索寓言》作为现代儿童读物吗?《伊索寓言》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早已成为经典名著,被各国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广泛阅读,在我国教育部对中小学生推荐的必读书目中,也可见到它的名字。但作者何以得出了上述结论呢?“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作者何以认为寓言“要不得”?从后面“因为”一句看来,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的罪魁祸首不是几则寓言故事,而是现代社会——是成人们营造的复杂的现代社会,它丑陋、阴暗、功利,有时甚至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孩子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和寓言中所描述的是非分明、公平清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有着多么大的差距!如果孩子们生活在、沉醉在寓言故事的环境中,他将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真理,找到公正公平,找到幸福和快乐呢?所以钱先生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我想,这才是作者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之所在。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但是我们相信,他的“批判”不是彻底地否定,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式的绝望地批判,他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他的批判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钱先生最后又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多么乐观的一位智者啊!“我”相信真善美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正如“水至清则无鱼”一样,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警醒,我们必须要具有复杂的头脑和面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地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让孩子在面对复杂社会时,对所生存的社会丧失了信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我们必须让孩子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现实社会里,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乐观、正面地去看待这个社会。作为成年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净化了的社会空间。“我”相信有这样的力量,只要我们成人努力,我们就能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读寓言的环境:社会虽然丑陋,但瑕不掩瑜;社会虽然复杂,但不失公平。
  ——这就是我对《读〈伊索寓言〉》一文主旨的再解读。我相信,如果钱先生健在,他一定会欣然于我对他的理解,对他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