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如何在教学中巧设和发现课眼

作者:金林萍




   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人有人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课眼。
  那何为课眼呢?在有关资料中,它是这样描述的:课眼是指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它既是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抓住它,可以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它,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巧设或发现课眼呢?本文以音乐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与教材对话,寻找课眼
  
  1. 抓住“歌眼”设课眼。
   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文眼”和“诗眼”之词。“文眼”是作者炼字之意,叙事写景,理线点题之结晶。“诗眼”则是诗的意境的浓缩,诗人情感的真实再现。那“歌眼”即是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的浓缩。为此我们可以直接把“歌眼”作为课眼,以此来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内涵。
  比如歌曲《甜甜的秘密》,是描写和表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歌曲的题目就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师生之间那种甜甜的,像秘密似的情愫。因此“甜甜的秘密”就可称之为“歌眼”,那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可以以“甜甜的”、“秘密”为切入点来展开:让学生通过说秘密(引导学生去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轻声、自然、欢快)——唱(甜甜的)秘密(引导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和表现师生的情感)——赞秘密(引导学生用各种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2. 酌取精要,提炼点睛之词设课眼。
  有些课眼的设置可以从点睛之词入手,突出重点,不蔓不枝,持一点而握全局,“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我们的教材中,对于许多歌曲我们教师都应该根据歌曲内容,自己提炼点睛之词来作为“课眼”。如人音版第五册的《钟声》,整首歌曲都是象声词“叮当”,那我们可以根据歌曲所表现的内容,自己提炼点睛之词,比如“美妙的钟声”,整堂课以“美妙”两个字为突破口,组合各种中外表现不同钟声的乐曲:如表现寺庙钟声的中国乐曲《灵隐钟声》、表现教堂钟声的外国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等。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中感受和体现“美妙”。
  3. 通览全局,挖掘文本之意设课眼。
  “以单元主题结构代替知识结构”是新一轮音乐教材的最大亮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局限于单首歌曲的分析与设计,教师必须要通览全局,去挖掘编者的意图,围绕单元主题,并以此作为课眼来展开。
  例如,人音版第四册的《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我们就可以以“童年的乐趣”为教学目标的聚焦点,即“课眼”,并以此来组合教学内容。比如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聆听乐曲《捉迷藏》。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童年的乐趣”来展开,从童年时喜欢做的游戏中提炼节奏:比如用 0×0× │ 0× 0× ││的节奏来模拟跳绳;用××│0×││的节奏来模拟踢毽子;用×.××│×.××││的节奏来模拟跳皮筋。先听音乐学生跟着教师做跳绳、踢毽子、和跳牛皮筋的不同律动,然后出示图片和节奏,让学生分成三组,边听老师弹奏《蜗牛和黄鹂鸟》边做相应的律动。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引出童年的另一种乐趣——听故事,再由老师用歌声讲述故事,引出歌曲的教学,在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歌曲之后,再让学生来听《老鹰捉小鸡》的音乐来做游戏。再次回归到童年的各种游戏中。把童年时爱玩的各种游戏用之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的各种节奏,在玩中感受音乐,使整堂课都充满着“乐趣”。
  4. 融会综合,理清情节线索设课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在特定的情境中,以情节线索为课眼,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功效。
  例如,同是人音版第四册的《童趣》——《蜗牛与黄鹂鸟》,我们也可以以“音乐剧”作为“课眼”,即作为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兴奋点。从猜谜语“象牛不是牛……”引出音乐剧的主角——蜗牛,然后让学生来说蜗牛,听2/4拍和3/4拍不同情绪的音乐,来模仿蜗牛的走路,教师再用歌声来讲述“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来学习歌曲,最后来分角色表演“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这样不管是课的导入、展开和深入部分,都紧紧的围绕着音乐剧的情节来设计,连歌曲的教唱也在音乐剧的情境中来展开教学。
  
  二、与学生对话,安设课眼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教师要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把握和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难点,在对话中理解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对话中捕捉和安设教学的课眼。
  1. 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安设课眼。
  “好动”是小孩的天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音乐教学,那如何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安设自己精心设计好的课眼呢?
  例如人音版第七册的《友谊的回声》这一课,课眼是“回声”,那我们就可以设计“郊游”这么一项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郊游的过程中感受回声(设计经过一座小桥听见小鸭在桥下嬉戏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回声)、寻找回声(郊游到了山谷,请学生对着山谷寻找回声)、学习回声(进行歌曲的学唱)、创编回声(郊游结束了,每个人的心情都不一样,引导学生编创各种回声:如美妙的、友谊的、激动的等等各种情绪的回声)。在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中落实课眼,同时展开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2. 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安设课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安设课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轻松的获得知识。
  仍以“音乐剧”作为“课眼”的人音版第四册的《童趣》——《蜗牛与黄鹂鸟》为例,我们可以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蜗牛”中安置自己所设计的课眼,通过“猜蜗牛——说蜗牛——学蜗牛——演蜗牛”等一系列紧紧围绕“蜗牛”所展开的教学活动中,来学习和感受音乐。
  还如歌曲《甜甜的秘密》,我们也可以在学生熟悉的事物——“橘子”中安设自己的课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紧紧围绕“橘子”两字来展开,让学生在“画橘子——分橘子——找橘子————唱橘子——品橘子”等过程中来体会甜甜的秘密,体会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情意。
  
  三、与自己对话,升华课眼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教材—教师“这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要与学生对话,与教材对话,更应该与教师自己对话。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利用自身的资源,才能赋予“课眼”以个性,即创设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人音版第四册的《小乌鸦爱妈妈》时,如果教师自己是以声乐为特长的,那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小乌鸦爱妈妈”的“爱”字为课眼,先用自己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引出“母爱”的话题,让学生来讲述自己的妈妈,然后再引出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讲述小时侯乌鸦妈妈如何喂小乌鸦(让学生听《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来练习小乌鸦吃虫子,感受歌曲2/4拍的强弱关系),小乌鸦如何跟妈妈学本领(让学生聆听音乐练习小乌鸦学飞翔,再次熟悉歌曲旋律),后来,小乌鸦长大了,妈妈却一天天的老了(老师这时用自己的歌声动情的范唱第一段歌词,然后让学生来学唱第一段词),看着妈妈身体一天天的虚弱下去,小乌鸦又会怎样呢?(老师这时再次用自己的歌声动情的范唱第二段歌词,并让学生学唱第二段词),最后教师可再次利用自己的长处,动情地演唱赞美母爱的歌曲,如《妈妈的吻》《不再麻烦好妈妈》等歌曲,把课堂推向高潮……就这样,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语言和歌声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和感受音乐。
  同样是《小乌鸦爱妈妈》,但如果教师的特长是舞蹈,那我们就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同样以“小乌鸦爱妈妈”的“爱”字为课眼来展开教学,通过模拟乌鸦妈妈(教师扮演)给小乌鸦喂虫子、教飞翔等活动来熟悉和感受歌曲,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让学生再次扮演小乌鸦和老师一起来表演歌曲,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是表演唱等等,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来学习和感受音乐。
   歌曲篇篇不同,内容课课迥异,但只要我们牢记:教材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真正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平时潜心学习,多方观摩,努力实践,就一定能通过巧设课眼,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制定出以巧取胜,事半功倍的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用慧眼去发掘这个“点”——课眼。“眼亮”方能“心明”,找准课眼,抓住课眼,才能使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较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栏目编辑陈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