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唤醒文本 让课堂润泽生命

作者:包朝龙




  如何深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笔者在上苏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2中的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内容时,做了一个“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演示实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实验内容: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4%的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再向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将其中一支试管用水浴加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笔者在演示这一实验时,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实验时教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一会儿发现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更多的泡泡,与未加热的试管进行对比,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更快,从而得出“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笔者在三个班级授课,其中两个是理科实验班,一个是普通班,在普通班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发现实验中的破绽,而在两个实验班中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反映:用酒精灯加热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充分说明反应速率的加快,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和过氧化氢的沸腾,同样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有学生马上查阅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惊叫了起来:“书上就是用水浴加热的”,在几位同学的启发发言下,学生们渐渐地觉醒了过来……
   “美妙的陷阱设置”、“润泽的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几位听课教师听后如此说。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化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反思1:课堂精彩缘于对细节的关注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背后,如此多的学生熟视无睹?我们的学生在听课前到底有没有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据笔者所知有80%以上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在不到20%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学生对课本内容有过认真的思考,提出过问题?估计不到5%的学生能提出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如反应条件为什么会用水浴而不用酒精灯?为什么要用怎么多的量,少量为什么不行?实验的操作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而不能那样,如果那样会导致什么后果?如果出现这样的后果有没有补救的措施等等。更没有人会去质疑课本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学生这种“浮光掠影”的浮躁学习心态,“急于求成”的功利式的学习态度。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制造一些美丽的陷阱,如实验条件的改变、实验用量的多少、化学相似概念的对比、重要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有非凡意义的教学细节的设计,让学生在错误中接受教训,发现惊喜,尽管这种教育环节的设计表面上看会给学生浪费一些时间,但这是学生成长所必需付出的经历。笔者也曾走进课堂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对这一内容的处理大多数老师为了节省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实验时没有用水浴进行加热,而用酒精灯加热,但遗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这种错误却毫不知情。非常妙的一个教育细节被我们的老师忽略了。
  课堂精彩,缘于对细节的关注。教师对课本实验中的实验目的、要求、功能要作精细的分析,刻意的揣摩,否则教材中潜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忽略。
  
  反思2:好问题引领学生发现美丽风景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学生在完成了“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后,学生明确了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师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又抛出一个令全班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完成课本后的一道练习,结果全班几乎没有人能顺利地完成此题。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答案的背后有着令人深思的一些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例题:要增大Zn和H2SO4溶液间的置换反应的速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 使用浓硫酸 B 使用小颗粒的锌粒
  C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容器D 使用纯度高的锌粒
  分析:此题对高一学生来说,D选项属于超出学习要求的,因为原电池知识没有学,所以纯度高低与反应速率关系不太清楚,但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没有选,理由是因为本题答案选B、C,根据惯例,正确答案最多是两个。尽管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的内容,通过排除法可以把D答案排除,不管这样的思考有没有科学依据,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是掌握了一些对付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于A选项很多学生明白,虽然浓度增大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对于浓硫酸而言,与Zn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所以不能选A,对于B选项使用小颗粒能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显然是要选的。问题是C选项到底要不要选,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几乎100%的学生都把C选了,理由十分充足“温度升高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学生根本没有去考虑化学实验中可能不安全的因素,因为该反应有氢气放出,不宜用明火加热,所以用酒精灯加热来提高温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教师把不选C的理由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学生豁然开朗,此时有学生提出:不能用酒精灯(明火)加热,能否用水浴加热呢?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思考之中……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好奇,主动地交流并兴奋起来,产生表达的欲望,在教师的带领和自己的探索中发现原先不曾看到的风景。
  教师要让安静甚至空寂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精灵,这是极难的艺术,艺术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智慧-----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真诚的心灵、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教学的今天,教师能否认真地分析教材,明确教材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少做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多去思考或设计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呢?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28-31
  [2]张学青.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J].人民教育, 2007,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