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陈志增




  当前,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与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形成,以及有关的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广大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创造性、高质量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能否建设一支具有优良师德,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推行和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这里笔者以一个普通基础教育教师的身份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教师学习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得有一个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今天的社会正朝学习型社会方向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再加上远程教育和网络的发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已成为现实。教师如果不坚持学习和更换知识,就不会受学生的欢迎,只能落伍或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不被时代所淘汰,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断的学习。教师的学习不是一般学生意义上的读书,是在工作中的学习,是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的,而这个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是教师所在的学校提供的必要的学习条件。而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老师,特别是学校领导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要保障教师的终身学习得以实施,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二、在不断教学反思中创造和提高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如何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是关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一个关键因素。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记教学日记详细描述观察到的情景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或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也可以录像将当时教学情景拍摄下来,并进行反思与交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冲动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程序、教学结果等,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朝“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前反思。不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每年都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些方法有的已经陈旧,急待改进。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注重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为此,学校要开展集体备课,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教学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其次要在教学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例如,利用集体备写的教案,开展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和青年教师试教课活动,把大量的章节内容在年级段中分别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登台表演,组织互动式交流,让课前没有想到的问题暴露在课堂上,使教师积极反思,上出最佳效果。这样能使学校的优质资源得到共享,使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融于一体,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再次是教学后反思。由于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每班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每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就可以进行反思,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或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事情而产生的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即教学随笔)。学校可以把写教学随笔当作教师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订教学常规,对于不同年龄的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随笔篇数(字数)都可作一定量的规定,并把这些记录作为案例存入教师成长记录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贵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三、学会行动过程研究
  
  实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会遇到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新旧教学方式的相斥。只有自身不断研究这些新问题,解决这些新矛盾,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合格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研并重”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特征。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研究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不一样,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深入认识自身行为的性质并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和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根本的标志在于他能否对知识的实践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通过反思找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觅出解决问题的决策,这种研究虽然没有专业研究者从事研究时所具有的严密研究方案,也没有细致精密的研究程序,但是这却是解决实际问题,拿起反思武器来直面自己的困惑的、最实用的也是最必须的手段。通过研究体现出教师作为人、作为研究者所拥有的本性。在研究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责任,体会自己专业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服务对象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理性认知,通过理性创生出自己专业发展的新火花,使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教师就养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关键取决于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面的智慧、发现和研究的能力,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教师可以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围绕学校的研究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积累、总结、反思、提高。学校也应当为教师制定目标和要求,例如每学年要撰写一篇有关教育教学科研的论文或经验体会,三年内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参与新课程教学的年轻教师必须确立一项课题等。
  在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热门话题,教师若能坚持终身学习,注重积累,敢于实践,不断反思,大胆科研,相信我们的教师专业必将成为世人瞩目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