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欲使学生善学 须度金针与人

作者:李友玲




  古诗曰:“绣出鸳鸯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绣出的鸳鸯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却断断不可将绣鸳鸯之金针让别人瞧去,其方法上的保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要将金针度与人。
  语文教学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也必然有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更多知识与如何发展能力的方法,语文教学即是要将这个“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在没有教师或离开教师之后,仍然能独立地获得知识和不断地提高能力。梁启超说得好:“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紧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在这方面,音乐教师的教学法可以给我们启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绝不会一味地教学生唱歌,而是先教学生识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拿一首新歌,即使不用老师教也能唱个大概,这种情况,不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反复强调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吗?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传授知识多,教给方法少的弊端,故语文教学往往费时最多,却收效甚微,症结恐怕就在这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即:欲使学生善学,须度金针与人。
  下面仅就课文的阅读,谈几种“度针”方法。
  
  一、在整体阅读中把握重难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彻底地从思想上得以清除,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按传统教材的要求处理新教材的现象。这样,势必导致对新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使知识内部各环节相互脱节,人为地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误,破坏新教材之导向。如何扭转这种局势呢?笔者认为,在整体中阅读是把握新教材重难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整体阅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占领教材的制高点,熟悉整个初中阶段的全部内容,明确各分册所涉及的各知识点的分布与内在联系,将各知识点放到教材体系这一宏观高度,着眼全局地进行阅读,弄清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及各分册教学重难点之所在;二是指开学之初从内容上深入钻研本学期的教材,弄清本册各单元的知识点与重难点之分布;三是指小范围地阅读整个单元的提示与课文,具体把握本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与要求。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各篇、各单元以至各分册之重难点,才能保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明确方向,以便使学生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从而真正体现出新教材“转轨性”特点。如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通过整体阅读,学生明白了本册的主要任务是“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故教材在编排中以说明文为主,而学习说明文主要学习“科学的说明事物特征、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和准确的语言”,这四个方面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能区别。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各自组成三个单元,各单元在突出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同时兼顾其它方面,语言训练则贯彻始终。这样,把握了重难点,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在归纳阅读中理顺知识点
  
  欲使学生善学,还包括教给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才能抓住要点,掌握规律。所谓归纳阅读,是指在单元或阶段内课文学习完毕之后进行的复习总结性阅读,即对所学的各知识点进行对照、类比、联想、综合,从而全面地立体地对各知识点加以总结、筛选、理顺再组装的过程。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话是不无道理的。如在文学作品的归纳阅读中,让学生归纳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基本特征与阅读、分析的方法。通过归纳训练,学生知道读诗歌应抓住情感、意境及语言;读散文应抓住散文的表象(形散)与实质(神不散);读戏剧应抓住事物的对话与冲突;读小说应抓住人物、情节、环境及结构。现摘录一学生对“小说”这一知识体系所作的归纳:
  
  该学生还概括出读小说的二十四字法:了解背影、掌握情节、分析人物、认识环境、概括主题、学习特点等。这样,在归纳阅读中理解了看似杂乱的知识点,掌握了阅读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既可避免复习时走弯路,记忆时也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又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作品即使教师不讲,学生也一样能读通,就如同学会了识谱的人,拿到一首新歌也会唱一样。
  古语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试想,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注意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勇度“金针”与人,学生一定能成为“善学者”,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定能够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