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科学到人文 从学会到会学

作者:熊 鹰




  1. 从科学到人文: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地面状况、大气环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
  
  2. 从学会到会学:加强启发,重视能力。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年来,教育界研究怎么教比较多,研究怎么学却很少,尤其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获取较高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能力的庸才。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分析特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即如下:
  要求学生自绘0°C或10°C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教师提问: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比较C、D两地气温高低?
  A>10°C B<10°C
  C>0°C O<0°C
  A>B C<D
  学生归纳回答:
  图一说明:北半球,夏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图二说明:北半球,冬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程度(提问)。
  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寻找等温线分布在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弯曲状况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少学生很快回答出:七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M”字型分布,一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W”字型分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教会学生学”为“教会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分析等温线的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又能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