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警惕新课堂中的逆向心理

作者:张新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日益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采纳。但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新课堂的诞生也伴随着种种问题的出现。
  
  一、激励“过当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一项实验中让学生完成一项十分枯燥乏味的任务,一部分人给以报酬,另一部分人则没有报酬。结果,有报酬的学生认为这项任务十分乏味,而无报酬的学生反而评价这项任务更有趣一些。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过当效应”,即过度的外部奖赏影响内在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当今课堂上老师们都很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用语,像“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造性”、“你回答的很棒”等等,这对激励学生的学习,树立学生自信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鼓励与表扬要有限度,而且要以“学生回答的正确”为前提。“不分有红皂白”一味的肯定和表扬,甚至过度赞扬就会产生激励“过当效应”。例如,在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班里朗读比赛,丫丫遇到如下问题:读620个字,需要4分钟。可比赛时间为3分钟,该怎么办?请为丫丫出主义。
  生1:快读。
  师:好方法!还有什么方法?
  生2:删除1分钟的字。
  师:这种方法太好啦!如果删除1分钟的字,你怎样运算?
  生2:列式为:624÷4=155(注意:这里,学生把题中的620字误写成了“624”)
  师:先把列式中的“624”改为“620”。然后忙不迭失地赞扬:××算得太好啦,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教育名言一直倍受一线教师的推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们对学生更多地采用正面评价,这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表扬是不能滥用的。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写错的情况下,仍继续表扬,这种随意的肯定正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教师在课堂中赞扬学生时,要持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非恰当的鼓励或鼓励过滥,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认知的错误。“廉价”的鼓励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我们评价学生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不要忘记告知学生科学准确的知识。
  
  二、合作中的消极“链状效应”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上称之为“链状效应”。它是人们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链状效应看,它的作用同样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相互启迪,既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以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合作学习”在课堂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是,走进新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种“活而无序”的消极“链状效应”,使合作学习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所以,把持理性课堂,积极引领课堂活动从形式走向实质,仍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媒体的“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室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结束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款,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会引起人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超限效应”。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使用过滥,使学生产生对媒体的“超限效应”。
  案例:三年级语文——小蝴蝶和毛毛虫片断
  师:示幻灯片——蝴蝶。问:你觉得小蝴蝶怎么样?
  生:美、漂亮……。
  师:示幻灯片——毛毛虫。问:你觉得毛毛虫怎么样?
  生:肉嘟嘟……。
  师:演示由卵到毛毛虫再蝴蝶的生长过程。
  生:描述这一生长过程。
  师:用录音机范读课文。
  生:听。(此过程中有的学生开始左顾右盼,还有的交头接耳。)
  ……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色彩。形象化、趣味化的课件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但课件的运用要注意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范读课文完全可以代替收音机范读。但授课者却非要“赶时髦”,结果使学生对课堂上过多的媒体刺激产生了“超限效应”。难道只有屏幕上演示的才是效果最好的?难道只有动起来的才是最丰富的?千万不要让辅助教学的课件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阻碍教师的健康成长!
  新课堂不是简单的认知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发展历程,它应以鲜活和斑斓的色彩展示给人们。因此,教师应吃透新课标,在动态与发展中驾驭课堂,力避伴随新课堂而生的种种负面效应。
  1. 把持课堂激励的“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研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通过有效教育,使之发扬光大并实现有效迁移。最优秀的老师能从最困难的学生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课堂上倍受推崇的赏识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激励性评价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习惯,但赏识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不要言过其实、不讲原则,要把持课堂激励的“度”。
  2. 走出形式主义的泥潭。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新课堂倡导合作学习、倡导教师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怎样的合作才是有效合作?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可以脱离课堂来表现吗?这就涉及到教学的宗旨问题了。我们的教学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要积极阻断合作中的消极“链状效应”、媒体的“超限效应”等不良教学心理效应,坚定不移地走出教学形式主义的泥潭,真正把持理性课堂,做新课堂的主人。
  3. 冲破思维定势的桎梏。
  20世纪中期,美国和前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苏联更强。但双方都有一个瓶颈问题:火箭的推动力不够,不能把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原来的研究思路,提出一种新的设想并实验成功,从而使前苏联的航天技术迅速领先于美国。突破思维定势在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需要在不断打破思维定势中改革与创新,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冲破思维定势才能获得新生。
  
  栏目编辑胡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