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以小课题研究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刘世星 奚彩林




  小课题,指的是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有效性强。
  小课题研究既是学生的一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适当地开展好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填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和宽泛的概念,但它们都并不神秘。通过笔者所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感到,小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一是要有实用价值。即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是为了体现研究和创造的价值。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比如“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当前高中学生阅读兴趣问题研究”,“我们的垃圾哪里去了”就是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现象而提出的。
  二是要有能力。选题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学生的研究能力,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学生的能力不能胜任,不仅其实用价值会落空,连学习价值也难以保证,还有可能养成华而不实,甚至急功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不利的。因此,小课题的研究应该从学生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入手,不贪大求远,不要急于为社会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使选题与学生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进行学习研究。
  三是要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喜欢不单纯是一个爱好倾向问题,学生之所以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往往跟学生的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周围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关,这往往是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小课题研究过程、方法和问题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选择小课题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5)论文或报告答辩。
  在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
   问题就是未知世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
  (二)应特别注重创新意识
  创新是研究的生命。一项小课题研究有没有价值,要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悟到什么,体验、研究获得哪些东西,课题本身只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还不是真正的价值,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去获得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大小,往往决定于有没有创新性。研究的创新意识,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出新问题,研究新对象;采用新材料,利用新方法;得出新结论。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的研究,概括别人已经得出结论。
  如果个别学生对某个课题产生疑问,可引导学生集体研讨,再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树立反思,挑战权威的勇气。
  (三)应特别注重实证研究意识
  实证研究是从西方自然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发展出来的,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重视数据分析,重试验,重调查,其研究过程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相关的要素,并运用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微观的分析,由量的研究归纳出对整个事物性质的判断。实证研究的优点是把对事物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往往把握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四)应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可以由三两个学生或者十来学生自主组织开展,需要教师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中,又促进教师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此时此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所以,要指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研究问题态度和方法。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对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关系的认识
  
  因为小课题研究是学生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会在学习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因此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学生又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品尝到了研究带来的甜头。
  因为小课题研究是务实的,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其中,学生们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是一个促进。
  当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又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小课题,大量的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小课题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小课题,同时也指学生可以很快研究这些小课题,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研究,最终又能够成为以此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小课题研究带来的课程资源的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就会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是总结和反思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学生小课题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老师的需求和学校需求,甚至学生的需求,不必一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需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区分各种“需求”,发现学生真正的教育需求。调查研究、集体审议、系统决策,是发现学生真正教育需求的较好办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