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讲学稿”是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载体

作者:吴 琦




  实施讲学稿教学可以克服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消除教师的无效劳动;有效地落实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抑制“满堂灌”,实现课堂教法及师生角色的转变;实现学生作业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必将为新课程的实施建构良好的平台。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内涵,比较集中地概括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征和要求。传统的提前备课、签批教案、复习提问、课堂讲授、当堂复习、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特征和要求,与之相比较,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表现在老师的口头上,而前者主要表现在书面形式的“讲学稿”上,后者是抽象的,前者是具体的、有形的。从教学控制理论上讲,后者难以控制且效果差,前者则可具体控制且有效。实践证明,“讲学稿”是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载体。
  
  一、“讲学稿”可以克服备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消除教师的无效劳动
  
   “讲学稿”创始人,江苏省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把“讲学稿”定位为: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根据这个理论,备“讲学稿”必须搞清它和传统教案的区别:一是目的不同,教案是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用的,供学校检查用的;讲学稿则是师生共用的,是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合二为一的文稿。二是教案只是根据教者自己的习惯,可繁可简,形式也较灵活,甚至不用,目的在告诉自己如何教知识给学生,重点是为了看;讲学稿则需要精心设计,目的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重点在必须使用,无需废话和套话。三是教案上课前要求必须签批,但不签批也对教学暂时造不成大的影响;讲学稿上课前必须先到学生手中,即使学校不监督(签批),教师也必须发到学生手中,起到了教师自我约束的效果。所以,使用讲学稿,可以排除备课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形式主义和被动不信任的教学管理。
  
  二、“讲学稿”有效地落实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
  
  传统的课前预习,内容是以老师的口头指示为主,形式是看书,课前心中无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般不容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更不能学会学习。“讲学稿”所设计的诸如“预习助学”、“预习诊断”、“自学导航”、“合作探究”等,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完全克服了传统预习的无形化、可有可无、难以掌控的弊端,“讲学稿”则是课前预习具体化、问题化、任务化,具有可操作性,不但可以落实预习的具体化和可检查和可控制,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把学生的发展,融入了具体的教学环节,时间久了养成自觉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
  
  三、“讲学稿”可以抑制“满堂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及师生角色的转变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法,还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建国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照搬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法,客观地说,此种方法目前仍在我们基础教育的学校课堂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以教师为主体,被动式、注入式、讲授式的“满堂灌”,以学生为客体,被动地、无条件地成为知识容器的教学方法,至少在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抑制甚至扼杀学生个性的教法,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传统教法已严重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实施。
  “讲学稿”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弊端。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研讨交流、深入探讨搭建平台。
  
   四、“讲学稿”可以实现学生作业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第一实践应用过程,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法总是把大量的作业留到课外,学生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处于被动学习,完不成者靠抄袭他人来解决,长此以往,厌学心理产生,逃学现象普遍,直接危及普及义务教育,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讲学稿”作为学案,它的内涵就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助、身体力行等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各种类型“作业”的训练,并且当堂完成,避免了学生课外作业独立无援的状况。同时,学生利用没有作业的课外活动,舒展孩子玩的天性,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效克服传统作业方式的诸多弊端。
  “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实施,从基础层面上看,有效地了规范了教学环节,创新了教学过程,保证了教学工作科学发展,使新课程改革得以健康实施。从发展的更高标杆上看,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益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必将为新课程的实施建构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