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报告

作者:姚 春




  本文对当前西部地区部分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建议。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科硬资源、软资源方面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水平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信息技术学科逐步成为中小学校一门既独立又综合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科。
  1. 开课率大为提高。
  截止2007年上半年,在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初中以上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一套网络计算机教学设备,小学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的学科资源卫星下载。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率高达99%,义务教育阶段开课率达70%。
  2. 教材基本规范。
  以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近几年各地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组织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教材,使中小学校不再因为教材的混乱和不规范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和效果。
  3. 教学教研工作渐入常规。
  以往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设时间较短,教学教研方面开展的活动比较少。目前各地从省教科所到市、县一级都配备了专门的信息技术教研员,负责组织安排相应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为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硬件设备是瓶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高投入的学科。近三年来,由中央财政专款支持的西部农村中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缺乏问题,但由于西部地区县一级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不足,很多农村单设小学大多是选择模式单一,即只有一套卫星接收系统和一些光碟播放机,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硬件设备缺乏仍然非常突出。根据对乐至县及周边县市的调查了解,由于近几年来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收取一切杂费,很多单设小学基本上已好几年没添置更新教学用的计算机设备。
  2. 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
  在一些中学、示范性小学,大班额现象已成普遍问题,大班额让信息技术教师上课特别头疼。因为再大的教室最多只允许安放50台电脑,常规的6×9米的教室只能放30台左右的电脑,大班额的班级学生只能分批到机房实习。笔者走访过一些小学,一个班60多名学生围着30台电脑,两个学生共同一台都还算比较好的,有些学校甚至只能保证4个或5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
  3. 教学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加快,一般在一些农村初级中学都配备了专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大多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也有一些最近几年从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抓不住重点。
  4. 学生实践效果欠佳。
  很多中小学校由于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比较缺乏,教学方式往往是先在教室讲理论或知识点,再让学生到机房练习。信息技术学科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很多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一个很简单的操作如果用文字来描述需写上好几十个字,但在电脑上操作就是一分钟的事情,而且印象深刻。可直接让学生到机房自由练习的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也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在机房上机时往往并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干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如聊天、玩游戏等。
  5. 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将信息技术学科列为豆芽学科,可有可无,没有保证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每周信息技术课标准课时是2节,一学期按20周计,全期有40课时。但很多学校均无法保证这40课时。因为在开学和学期期末是不会上信息技术课,各种考试、假期、学生活动也占用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主要学科的老师也会挤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算下来,一学期能保证30课时就算不错了。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来说,现在有点迷茫的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信息技术学科不知道该怎么教才好?对此,谈以下几点看法。
  1. 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目前教育部还没有制定专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很多专家和教师所能依据并指导教学教研的权威文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 理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有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平时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意识。作为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其最终目标是要我们教会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如学习网络查询信息时,在教学任务设计时拟定一些诗歌或文学资料查询。在学习Word中的自选图形,可让学生绘出数学中的各种图形和符号,或让学生画出物体受力图;学习PPT时,可以将语文的诗词配上画和音等。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我们曾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增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融合问题》重点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可参考该文章。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非法访问、制造病毒、或变成黑客攻击网络和其他信息系统,除了一些技术和社会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以前根本就没注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预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违法犯罪是我们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加强的重要课题。如在讲程序设计中的穷举法时,有学生可能问是否能用来解密。教学中除了从技术层面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必须认真、耐心地教育学生如何理解信息、如何评价和正确利用信息和技术资源,不要违法乱纪,一旦违法,不但害人害已,也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因此经常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4. 正确处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古训说:严师出高徒,反映了我们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格局。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当今天的时代已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新课改环境下,师生的地位和角色都已发生变化,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预先设计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应得到锻炼和熏陶。因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成功。对此,“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中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示。
  5. 教师应当全面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已逐步淡化了学科界限,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除了要努力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外,更应当加强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只有知识面广而博,才能应对学生提出各种综合性的学习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引导学生发展发挥作用。
  在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是集中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西部地区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出此研究报告的目的,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能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栏目编辑王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