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学校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杨 忠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只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才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学校和谐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而且是当今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而且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提升着各项建设的品位。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管理的注意力指向学校文化的构建,建设学校和谐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如何从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着眼,来寻找建设学校和谐文化的切入点呢?
  
  一、立足现实,在继承传统和凸显特色中建设学校和谐文化
  
  建设学校和谐文化,必须立足现实,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
  1. 建设学校和谐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如孔子"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思想,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孙子"协和万邦"的观点等等,这些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学校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应成为建设学校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
  2. 建设学校和谐文化,要立足学校实际、凸显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学校和谐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个性不明显,趋同流俗现象突出。如谈到办学目标就是"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提起校风就是"团结"、"严谨"、"求实"、"创新";或热衷于将大大小小的铜牌都悬挂在校门口以彰显办学实绩,或热衷于发展物质文化或娱乐文化。虽说这些提法和做法本身并无不妥,但人云亦云、千校一面的做法,自身的特色如何能凸显、品牌如何能体现?有品位的学校,应是具有先进的理念、丰厚的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办学效益的学校,这些都要从建设学校和谐文化切入,挖掘出凸显学校特色的文化潜能,创建具有激励效应的凸显个性特色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使学校有特色、有文化、有品位。
  
  二、突出重点,在众多文化中抓纲举目建设学校和谐文化
  
  "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浅层的行为文化,到内层的制度文化,直到深层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多元界定,似乎有意无意地为建设学校和谐文化创设了色彩斑斓的诱人情境,使有的学校在色彩斑斓的文化情境中陷入了无所适从的迷茫困境。建立宜于学校文化生成的逻辑根基,必须突出重点,抓纲举目建设学校和谐文化,这个"纲"就是教师文化。
  1. 教师文化中的师德是学校育人文化的根本。
  我国学校教育历久以来有"育人优于教书"、"尊德性"优于"道问学"的观点,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一种注重精神的教育指向。的确,学校既是知识教育的基地,更是精神培育的圣地;既是使人聪明,更是使人圣洁的地方。学校培养的学生精神品质是高还是低,言行举止是文还是野,精神世界是充实还是空虚?在育人意义上比其知识的多寡,技能的高低,思维的智愚更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人类道德的楷模、行为规范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行为方式、情绪反应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直接最核心的体现,就是教师的师德。因此,从上述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文化中的师德决定着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践行程度,决定着学校"化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对学生生命精神的关照程度,以及对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程度。师德已成为一所学校能否"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长"的根本所在。
  2. 教师文化中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学校发展的竞争力,而且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常,很多学校抓教学质量主要是一抓教研,二抓管理。但现在的教研主要是研课标、研教材、研学生,而研究教师自身发展不多;现在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教务管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和管理不够。或认为抓管理、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最直接,或认为教师发展是教师的私事,不宜纳入教研、教学管理这类公事中。实际上,教师发展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促进学生成长和影响学校发展的大事。以教师文化作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学校必然会注重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必然会焕发教师内在的激情,并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和谐文化建设。
  3. 教师的文化品位是学校和谐文化的生命线。
  ⑴、教师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前提。古人云:"师高弟子强,育人先育已"。教师功底不足,则难以"化"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厚积薄发,车水解杯渴",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以教师独特的文化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化学生。
  ⑵、教师文化品位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和运作。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人文活动,是检验教师文化品位的试金石。品位高的教师,易于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平等交往,与学生共同发展;组织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体验中分享;不但注重整体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指导;不但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因此,教师在育人实践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教师文化品位决定的。
  ⑶、教师文化品位制约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学校教改的不断深入,课程已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课程文化正在走向一种自主自为的教育文化。教师文化不仅决定着教材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发掘程度,而且决定着教师对课程文化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以及有无能力对课程、教材进行拓展、补充和整合。教师只有以深邃的文化眼光解读教材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置身于学生现实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接受学科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积淀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
  
  三、强化意识,在意识引导下积淀学校和谐文化
  
  意识促生观念,观念引导行动。建设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主体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在意识引导下积淀学校和谐文化。
  1. 责任意识。
  和谐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学校文化要实现"化人"的目标,要不断促进学生生命精神成长,教育者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教职工才会高度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才会形成立足本职、广泛参与、协调一致的精神风气。这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2. 规则意识。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人的行为需要道德准则、法律来约束;工作的原则、办事的程序,也都要有合理、科学的规则来规范。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也就不会有和谐。要加速推进学校法治化进程,努力营造依规办学的良好局面,就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必须制定并维护明确、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树立用规则规范行为、处理问题的意识,进而逐步形成"凡事有规定,规定必照办"的良好习惯。规则意识逐步形成,照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得到长期延续和维护后,就会形成校风,形成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
  3. 尊重意识。
  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无论从人的本性上讲,还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讲,尊重意识都应是学校和谐文化的核心理念。强化尊重意识,管理者不仅会从尊重教职工人生价值实现的多层次需要出发,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和激励机制,给教职工乐业的空间、创新的空间,而且会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的客观差异,不求全责备。只要尊重意识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逐渐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文化氛围。
  4. 学习意识。
  和谐社会首先是学习化的社会,教师更应是学习化的楷模。如果教职工学习意识不强,就不能保证教育观念的更新;观念不更新,不仅"化人"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很难融合、很难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意识,促进教师在意识引导下多读书、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进而积淀教职工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行为和能力,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总之,作为一种氛围、一种形象、一种特质、一种品牌的和谐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而且是当今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所有高品位和谐文化的学校,必定高雅圣洁、魅力无限、独秀群芳、成就卓越。
  
  参考文献
  陶西平.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 200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