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新课程师资培训要体现参训教师自身的培训价值

作者:赵丽萍




  [内容提要]实施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因素。充分重视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培训价值,通过多种形式使中小学教师参与到自身素养提高的过程中来,这对于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自身 培训 价值
  
  新课程师资培训是使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素质教育通过每一位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几年来,各级教师培训院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办法,其中最能引人关注的是,在实施培训中,参训教师自身的培训价值不可忽视。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通过长期的培训实践得出的。
  
  一、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亲身实践者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不论是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有的改革理念和思路都要由一线教师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因此可以说,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只有他们才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离开一线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想要使改革取得成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言“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
  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教师和学生是这场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非常热点的一个问题。但是依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的不完善及他们有限的社会阅历,客观上说他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单纯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就能独立有效的地驾驭浩瀚的人类知识之舟。除了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和学生投入时的不同角色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平台上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等。因此,即使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还是可以说,就是再发达的教育技术,也取代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与掌控教学过程的主动权。因为,再先进的教育理论也要通过教师实践的操作才能实现理论的构想并使理论得到检验和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中小学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亲身实践者,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仍然发挥着他们的重要作用。所以说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而且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站得高,更要有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超强能力。而这种能力只得依靠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而获得。
  
  二、培训要重视参训教师的直接参与
  
  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培训者们引进和介绍了众多来自国外的、引领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理论和方法,培训课程也相应地安排了“国际教育新理念”之类的课程和专题,如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主体性、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些内容基本上成为了培训期间中小学教师们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为保证培训的质量,有些培训机构还特别邀请了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做报告,专家们为教师解读的大多也是当今在我国教育界比较流行的外国教育理念,培训部门的这些做法,对于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人们也分明感觉到,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广大教师在接受这些异国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时,也受到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了不少复杂的心态。许多教师认为培训中所传播的理论固然好,但与我国特别是与本地、本校的教育实际没有多少吻合关联;另外不少教师认为,如果完全按照新课程所推崇的一些外国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一方面会与本地、本校现行的教育教学政策发生碰撞,另一方面他们基本上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了。教育改革与教育实际的这种关系正应了一句顺口溜里所言“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我们的培训理论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也同样存在着的这种脱节的问题,导致不少教师缺乏参加培训活动的热情,也给承担这项工作的培训者们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培训后反思人们认识到:我们在培训工作中重点介绍的西方学者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具有内在一致性。将外国教育理念生搬硬套地与中国教育链接是否合适值得人们思考。现实是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管理和约束。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的原有文化价值观并使之很快适应外国教育文化价值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从本土教育的实际看也没有这种必要。人们逐步意识到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人们还认识到在教师培训的课堂上,培训者的理想与被培训者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时候不在同一个平台,他们之间对事物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校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培训者经常会居高临下地将坐在台下的被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归类作为批评、责怪的对象,将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小学教师,经常会见到站在台上的教师用先进的理论慷慨激昂地指点教育改革的“江山”,而台下的一些教师却冷静而无奈地坐在那里似听非听。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地位则被“旁落”,这种现象在培训中被培训者的具体做法和行为所误解和印证,参训教师似乎被作为教育改革或改造的“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洗礼和熏陶。但实际情况却是,那些无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教育理性反思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深深地、直接地卷入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他们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复杂关联。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作用影响下,中小学教师大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一套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即教师个人关于教育教学的知识与经验,而要企图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的培训者却未能很好的顾及教师的实际知识和经验。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距离,使得二者不能产生碰撞,不能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
  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把存在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活生生的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纳入培训中来,使被培训者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培训的有效资源,并且让参训者有更多的培训话语权。以此确立新的培训思路和方法:重视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自身的培训价值,重视受训教师的直接参与。
  
  三、中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实践尝试
  
  以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为例,改进后的教师培训活动分为集中学习、实践观摩、论文写作与评审和论文答辩几个阶段。
  针对培训所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员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采用开门办学的思想。首先面向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征集培训工作议题。通过与大家共同探讨培训中诸如课程设置、培训内容的整合等问题,适当缩小国外教育理念的课程比例,增加关于如何办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等专题,以加强教育理论与本地区教育实际联系。针对培训的实效性问题,在每一门学科的理论培训阶段特别加大中小学名师作课的比例,邀请本地各学科名师以中小学教师平时的教学内容作为讲解和讨论的内容,中小学一线教师成为培训者的培训方式,缩短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距离,使培训者和参训者有共同的语言,增强培训工作对中小学参训学员的吸引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