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纠错艺术

作者:黄春梅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做习题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因此,课堂纠错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如何在纠错中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埃米尔曾经讲过这样一句精辟而发人深省的话:“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纠错,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笔者在实践中努力尝试从下三方面入手,多年坚持下来,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一、纠错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按照这一教学思想和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纠错也同样要遵循这种教学思想和策略。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解决学生的错误问题,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1. 引导法。即教师启发引导、分解难点,让学生在层层分解中自己理出头绪得出结论。比如仿写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目,而且这种题目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如何解答这样的题目呢?在学生回答错了以后,教者不是急于告诉学生这个题目的答案,应先用一个例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然后要求大家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寻找答案,当每个学生都做完题目以后,再进行小组讨论,看看哪个同学角度新、答案美,最后要求大家总结,找出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走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我们再回到原先的题目中去,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到答案了。这种引导法,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2. 冷处理法。有些问题在课堂上出现,因考虑教学时间问题,考虑到教学计划的完成,课堂上有时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对错误答案一一进行辨正,这样把问题暂时搁一搁,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或再商讨答案,或自行学习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后,到下一堂语文课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种做法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使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课后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我学习的自觉性,还能够使学生纠错后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二、纠错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状态告诉我们,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从兴趣出发的。为了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并积极投入,笔者在课堂纠错中尝试过这样几种方法:归谬法、比较法和讨论法。这三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质疑能力。归谬法是把学生的错误答案归结到一个比较荒谬可笑的地步,使答题者领悟到原先答案的不正确;比较法是用一种或几种答案(类似选择题)与之比较,使学生在优劣对错的反差中认识答案的是与非;讨论法则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全部“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探讨中激发和提高学习的情趣。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热烈、轻松、牢固,在兴趣中纠错,纠错后更有兴趣,使纠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纠错时,可经常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自身错误,及时纠正。
  
  三、纠错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理所当然的要求。课堂纠错尽管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但如果教师处理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和加深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纠错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设计一些富有刺激性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多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轻问题答案重解题角度和过程,并在日积月累的正向、逆向、立体思维的课堂纠错中渐次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纠错的同时也要把握纠错的分寸。既要达到纠错的目的,让全体学生在纠错中提高能力、学到知识、激发情趣、开拓思维,又不要过分的延长时间,节外生枝地去扩展答题的外延,以致耽误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