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谈生活经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夏 明 赵 晖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讲实效。有效教学是20世纪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的出现在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生物学教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呢?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利用生物学和生活经验有着紧密联系的特有优势,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生物学教学呢?
  
  一、借用生活经验,激活问题
  
  问题的设置与激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或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设置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体系,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朦胧的困惑,学生已知的与矛盾复杂体相关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学生对于困惑的初步解释,揭开迷底的线索等。
  问题的设置应是试图将学生带入一个似乎熟知,而又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未解领域重新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结构不完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节。如治疗非典型性肺炎,要使用激素类药物,一时引起人们对于激素类药物的注意,激素类药物对治疗某些疾病有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是过多或长期使用又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平时吃的蔬菜、水果或肉类中,因为担心里面含有激素而使这些食物在我们心目中大打折扣。激素到底是什么?这些学生熟悉但是未曾深究的问题,就会成为感兴趣的话题。
  
  二、巧用生活经验,设置探究情境
  
  课程应该把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的融合,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交流、合作、探索,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能够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欢乐,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深刻地感受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问题:“将绿豆制成绿豆芽,其有机物总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学生1:种子萌发中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
  学生2: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应该是减少了。
  (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生活的直观感知——重量增加了,这是学生对知识理解肤浅的典型表现。教学中就以学生的错误概念形成入手,搭建探究平台)
  师:下面我们不妨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
  师生:将绿豆称重,分成两等份;将其中一份烘干称重;另一份放在清水中浸泡,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制成豆芽,然后烘干,再称重,最后比较两次的干重。
  师:有机物总量为什么会是减少了呢?
  学生2:细胞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师:我们能否分析绿豆制成绿豆芽时,其重量增加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3:绿豆吸收了水分。
  师:在绿豆制成绿豆芽过程中,其有机物的种类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学生4:有机物种类是增加了。
  师: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5: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代谢加强,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转化为一些小分子物质。
  师:其DNA的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学生6:其DNA总量是增加了,因为细胞进行了分裂,DNA进行复制,使总量增加了……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探究情境,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知识结果所形成的心理震撼力也是特别巨大的,也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更正经验中的错误,加深理解
  
  学生的某些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不科学的成分,进行更正,在这个过程中能加深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烧菜时先放加碘盐进行调味——加碘盐在高温下长时间烧煮时碘易挥发流失而未达到补碘之目的,应在菜快起锅时再加入碘盐,每天应摄入足量的碘以保证人体合成正常水平的甲状腺素;吃水果时常将果皮削去,因为果皮可能含有残留的化学农药——农药残留物果皮与果肉中都会含有,一方面买水果时尽量选择绿色食品,另一方面吃水果时用自来水冲洗净,这样果皮不仅能吃,还能减少削皮导致的营养损失;发烧时不想吃东西,为加强营养逼着孩子吃——发烧时消化酶的活性大大减弱,消化能力降低很多,若强迫进食会导致消化不良;为美化居室,摆放了许多花草——夜间与人竞争氧气,而花草若长期处于弱光(光补偿点)下会消耗自身有机物死亡等等。
  
  四、分析经验中的应用点,提高应用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常寓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应用点,举一反三,能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例如果蓝保鲜——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呼吸产生的CO2排不出,积聚较多而抑制其呼吸,若较低的温度可保鲜数周,这类应用还有在地窖中储存蔬菜、水果等,对比:在干燥通风低温条件下存储种子;安全钮告警——当罐装食品罐上的安全钮鼓起时,表示罐内食物已经腐败,微生物发酵产生了较多的气体,对比:沼气池产生沼气是甲烷细菌等厌氧微生微物在密封的环境中发酵产生了易燃的甲烷等气体,做面包、馒头时用面酵(含酵母菌)发酵产生CO2,加热时CO2膨胀,使面包、馒头疏松多孔;制豆腐时在豆浆中加卤水——盐离子能破坏蛋白质受体表面的水膜、中和电荷,从而使蛋白质发生沉淀,对比:煎鸡蛋时高温使蛋清胶体变性凝固;许多粉剂药常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利用了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特点,即胃液中无淀粉酶不消化淀粉,这样既避免了药粉苦口难服,又防止药剂被PH很低的胃液破坏失效,对比:口服胰岛素、免疫球蛋白无效等。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着积极意义。通过联系生活的学习,学生不但获得健康生活的知识,而且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知道怎样做不利于他人和社会,怎样做才能利己利人,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