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创设困惑情境 引导合作探索

作者:曹建林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困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创设困惑情境
  
  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不是随意能做得到的,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低层面上,因为这样的提问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同样,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也不能是让学生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并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良好氛围。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点的性质一节时,提出了一个很具诱惑力和困惑性的问题:你能加上适当的单位使3=30=300吗?面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经过思索,想出了这样的答案:3元=30角=300分;3米=30分米=300厘米。教者紧接着又提出了让学生也同样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果都用元或米作单位,也可以划上等号,该怎么办好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欲再次被点燃,不少学生凝神思索,有的则悄悄交头接耳,答案又马上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这样小数点的性质也就显现出来了。
  
  二 引导合作探索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
  “植树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内容,教材把小学奥数的内容第一次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怎样把握内容的深度,怎样让教材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而不是为了学习奥数内容进行教学呢?笔者采取了引导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一步步地探索中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要领。
  第一步:认识“间隔”。指定三位学生站到讲台前排成一排,指出两人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这样,学生很快回答出3人之间是两个间隔。再问学生,张开你的手指,数一数手指之间是几个间隔?以上两个实例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什么是间隔,为学生理解两端都植树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第二步:举例。假设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条100米长的绿化带,学校计划在这条绿化带每隔20米种一棵广玉兰树,需要多少棵小树苗?这道题实际是引出学生明显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谁对谁错需要验证,但是怎样验证?教师不能出现现成的答案。埃米尔曾经讲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在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对错,学生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了结果。
  第三步:再重换一个数据,引导学生巩固第二步的结论。如果每隔10米种一棵广玉兰树,需要多少棵?此时,有部分学生还需要摆一摆才能得出答案,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就能得出结果,也就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四步:教师再提问题:如果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几棵?如果每隔25米一棵,需要几棵?这一步非常重要。他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通过反复比较找出规律,提出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等。
  这五步,步步引导,一步比一步要求高,可说是层层递进,最后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并扩展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交流来开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