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作者:王世录
1. 在“铺垫孕伏”时渗透
虽然“铺垫孕伏”主要是为学生“探究新知”服务,但教师可巧妙设计一些环境知识方面的数学题,起到细物润无声的作用,达到双重教学的效果。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教者有意识地设计了一组找单位“1”的铺垫题。
(1)由于大气污染严重,造成我国目前酸雨区已占我国土地面积的。以上在排入江河之前未经任何处理;
(2)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大约有 以上在排入江河之前未经任何处理;
(3)全国有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4)按人口平均,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全球人均占有量的。
这组题,不仅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还让学生真实的了解到中国目前的一些环境问题,增强了环境意识。由于,所设计的题目内容在学生看来是新鲜的,学习时较投入,兴趣也很高。
2. 在“探究新知”时渗透
“探究新知”阶段是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最活跃的时候,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要渗透环境教育,这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着灵活的教育机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契机,适时适量渗透。如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连加时,教师出示例题的情景图:蓝天、白云、绿地、茂树、小鸟。学生一见就由衷的发出赞叹:“哇,好美啊!”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而是顺着学生情感:“是啊,真美!我们小朋友可要好好的爱护花草、树木、小鸟,爱护环境,让大自然处处都充满着美约。”稍微停顿一下,看看小朋友的反映,又接着说:“看,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小鸟正高兴的唱歌呢。你能根据图画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一句话,一个停顿,就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环保的烙印。
3. 在“知识应用”时渗透
课堂教学到了应用知识这个环节,一般情况教师都是只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很容易忽略环境教育。但是,教材上练习题中有很多的题目与环境有关,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绝佳的渗透时机。仅以列举第九册数学教材(人教版)中习题为例:
(1)松柏林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如果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5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素多少千克?
(2)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钟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92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钟吃了多少只蚊子?
(3)世界荒漠化日益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全世界陆地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可耕地面积只有约0.14亿平方千米,而荒漠化面积比可耕地面积的2倍还多0.08亿平方千米。全世界荒漠化面积约有多少亿平方千米?
(4)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吨二氧化碳。按这样计算,1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类似这样的练习题,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作为数学教师,不能说设计教学和具体进行教学讲解时没有一点触动,或是不想说点什么,不能不让学生有所感悟。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在学生做完题后,让学生思考读了教材题目有什么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对环保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都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回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自己在生活中做法。关键是教者如何引导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引导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使得知识、技能与环境教育有机、有情、有意地融为一体,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渗透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