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把家访当作奖品送给学生

作者:王长燕




  “王老师,星期六的时候,你们班的叶子到长江边游泳了。”
  周一的早晨,六年级的王飞在学校楼梯口等着向我告状。我一听火冒三丈,又是叶子。平时说过多少次不能到江边去玩水,他居然敢去游泳?这个叶子,什么事都有他,平时,只要避开老师的眼睛就能翻出花样地玩,而且是感染一大批学生。在家被奶奶宠坏了,在学校里真让我头痛。
  那个周六的中午,因为气温反常的热,高达30度。叶子骑着自行车到处“招兵买马”,准备了好吃的好喝的,组织一群伙伴到江边“聚餐”。吃好了以后,他提议大家“到江边的金沙滩去玩”。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江边的沙滩上。在艳阳的高照下,他终于攻破了老师和爸爸妈妈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叶子第一个到水里游泳,其他的孩子也禁不住诱惑,纷纷下水,在危险的江边尽情地嬉戏。得知他们到江边游泳,我又气又急,在我们江北,孩子溺水的事故时有发生。他们才十岁的孩子,不会游泳,而且去的是那样危险的地方。不用说,“擒贼先擒王”,我把他找到办公室,按照惯例,我叫他把游泳一事写一篇记叙文。他写得很清楚,交代得很详细。我对他的作文给予了肯定,鼓励他继续努力写作文。可想到他犯的错误,我对他说:“明天叫你爸爸妈妈来。”
  可是,第二天,他的爸妈没有来。我猜都猜得出来:他压根儿就没有告诉父母。我对叶子严肃地说:“我要去家访,和你父母谈谈。”他立刻低下了头,眼泪都急出来了。他又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看着我,看得出他眼里那“畏惧”的目光。看到他急成这样,我的心软了。我问他:“你希望我去家访吗?“不希望!”叶子小声地回答。“为什么?”“我爸爸知道后一定会打我的。”
  我沉默了。记得小时候,我在班上是宠儿,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怕老师家访,总是设法躲避。现在,我到叶子家告状,面临他的是一顿毒打。我思考着,难道非要出此下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我灵机一动,说:“那好,老师可以不去,但是,你必须逐步改掉你的毛病,再也不能带着同学们到危险的地方去玩了,更不能去长江游泳了。”他高兴地答应了。以后的两个星期,他果然老实了许多。我鼓励他说:“只要你努力改掉毛病,像这段时间一样有很大的进步,老师就原谅你,不去你家家访。”他听了连连点头。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路过一位家里开商店的学生家门口,正巧碰到学生在帮爸爸妈妈看店,我便走了进去。他看到我的突然光临,惊恐得不知所措地愣在那儿,看到他害怕的样子,我连忙说:“不要紧张,我不是来‘告状’的,听同学们说你在家里很能干,今天老师亲眼目睹了,特意进来看看。”听了我的话,他如释重负,立刻放松了许多,连忙又搬椅子又倒茶,脸上也绽开了笑容。看到他的反应如此明显,我默默想道:如果把每次家访的目的换一换,把告状换成鼓励或表扬,学生们不就非常乐意老师家访了吗?
  在周一的班会课上,我说:“今后,同学们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老师要去家访。一则了解你们在家的情况,二来向家长汇报你们的优点和进步,大家欢迎老师家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欢迎!”
  没有想到,这一策略的改变,孩子们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惹事的少了,似乎都变懂事了,好像憋足了劲,努力争取老师去家访,就像争取老师发给他奖品一样。是啊,家访成了送给孩子们的奖品。下课时,叶子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到我家去家访啊?”我笑着逗他:“你不是不希望我去家访吗?”他笑着说:“我有进步嘛!”
  看着叶子那自信的样子,我想:叶子从不想老师家访到希望老师家访,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细细想来不难发现,是因为老师家访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家访由“告状”变成了奖励,谁不乐意呢?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育中一定要懂孩子,给孩子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我们做老师的要用爱心去包容,用耐心去等待,更要用慧心去唤醒。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的是教师不断去实践,不断去反思,不断去创造,只有如此,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