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构建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新机制的思考

作者:刘期锡




  “十一五”时期,是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规划和设计一套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和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体系,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治校能力为重点,是实现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实现农村教育和谐发展是农村中小学校长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因为他们是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提高校长的治校能力则是开创农村学校和谐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校长的治校能力体现在建立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的和谐机制上。校长应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达到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兼顾不同利益群体;应建立学校安全保障机制,以预防和处理好学校安全事故;应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和谐机制的建立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构建两大机制提高中小学校长治校能力
  
  (一)以校长为中心,建立校长差异化培训新机制
  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面临的工学矛盾、经费紧张、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自“九五”以来一直是困扰培训工作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那就是以校长为中心,建立校长差异化培训新机制。
  1 校长差异化培训的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校长培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为主体,学员被动接受的填鸭式培训。老师主动传授、学员被动接受,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参训的校长们到底听明白了多少?吸收了多少?领悟应用了多少都是未知数。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校长差异化培训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校长差异化培训的基本思路是,考虑校长个体的不同特点和知识背景,以校长为中心,以提高治校能力为重点,在素质模型、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确定各岗位的素质胜任力标准,然后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学校校长的差异性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各校长的培训需求,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计划性的培训模块。在培训机构的确定上,要选择那些长期开展校长培训工作,拥有较好的培训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的机构来承担。因为这些机构影响大、实力雄厚,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农村中小学校长到这些机构参加培训,可以受到更好的学术熏陶,得到更多的文化感染,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能力。
  2 实施差异化培训的要求
  ——异化课程计划。培训前,要组织深入的前期调研,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需求。征求对培训工作的建议。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乡镇初中学校校长、乡镇初中学校副校长、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村级小学校长四个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层次校长的需求,分别研制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农村、贴近农村教育、贴近农村校长。
  ——组建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确定后。在高校、教科研部门、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广泛选择师资,经筛选后,聘请授课教师组成培训师资库。
  ——构建管理模式。培训实施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培训管理。要建立由培训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参训校长组成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改进教学结构。培训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专家(官员)讲授+互动”;二是“校长典型经验交流+专家点评”。以通过平等对话、相互讨论,结合农村校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反映的问题,与校长共同探讨、研究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二)组织城乡校长交流任职,建立校长交流新机制
  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校长是校长队伍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他们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方式、提高治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城乡校长交流新机制,拓宽培训渠道,优化农村中小学校长结构,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治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上派”,使农村中小学校长“站得更高”。安排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城市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可以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在思想上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新高度、新角度上来理解和把握政策、目标任务的精神实质,进一步理解农村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增强大局意识。
  二是“外派”,使农村中小学校长“看得更远”。农村中小学校长到先进地区学校挂职锻炼,让他们获得更直接更直观的学习机会,是提升治校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自参与,实地观摩,吸取异地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的发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互派”,使农村中小学校长“练得更实”。在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选派优秀学校的校长到薄弱学校“传经送宝”,选派城镇学校年轻校长到农村中小学任职,同时还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优秀学校“取经”见习,从而形成区域内低成本、高效益的对口支援的新格局,形成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经常性沟通的格局。
  
  三、构建两大新机制的保障措施
  
  1 加大经费统筹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作用,设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与交流专项经费;二是在政府转移支付中留出一定的比例用作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三是加大宣传,吸引社会资助。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农村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交流所需经费,切实减轻农村中小学负担,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都能免费接受高水平培训。
  
  2 计划培训与校长自主参加培训相结合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需要,结合本区域校长发展的现状,确定培训、交流计划,并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长参加培训、交流,使所有校长接受规定学时的培训学习;二是校长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取向和兴趣,自主参加相应校长培训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
  
  3 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
  一是坚持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执行力度,五年内开展1~2次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专项检查;二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标准及评价程序,并将考核结果与使用紧密结合,避免校长使用中随意更换人选的现象。
    4 积极为农村中小学校长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一是把校长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加强资源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校长搭建网上学习、交流平台;二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校长远程教育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校长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培训信息化促进培训的现代化。
  
  5 探索校长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
  采取多种形式,每年有计划地组织2~3批中小学校长赴境外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在发达国家建立中小学校长境外培训基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试验和推广。积极运用国际项目推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
  
  栏目编辑 陈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