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例谈中学生作文的结尾形式

作者:蔡文英




  开头,对一篇文章来说固然重要,而强调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更为重要。恩格斯说,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仅能使主题得到深化,增强文章的思想意义,而且能勃发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扣动读者的心灵之门,使他们“还想把作品翻过来再看一遍。”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写出最理想的结尾来。针对中学生结尾下力不够的现状,本文以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
  结尾。古人称之为“收笔”,是文章的收束部分,它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俗话说:“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文章的结尾就是“点睛”和“收口”的工作。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强调了对文章结尾的经营,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晚节一样的重视。 可是,初学作文的中学生对结尾往往下力不够,或者是对文章的结尾不知如何写,对文章的结尾草率从事,还谈不上什么精雕细刻。在作文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缺陷:有的文章没有结尾。这类结尾是不当止而硬止,没有把文章写完,结果造成文章结构不完整,写了一篇半成品文章,导致文章的主题未得到充分体现,使读者感到不足;有的文章的结尾是画蛇添足。文章原本写完了,中心表达清楚了,事情叙述完了,形象鲜明地描述出来了,事理阐释清楚了,文章应该结束了,结果是当止而不止,拖泥带水,芜杂不堪,冲淡以致掩盖了主题,以文害意,成为赘文;有的文章虽有结尾,但不能与文章的中心保持一致,未能与文章的主题相照应,相和谐,忽视了结尾与中心的一贯性,从而损害了文章主旨的表现。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好的结尾多种多样,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
  
  
  1 归纳全文点明中心式
  结尾对全文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归纳、提炼,从文章叙述的内容里提炼和挖掘深层次的精华的质的东西,起到集中读者注意力,加深对全文理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这种结尾方式,主要在议论文中采用。例如胡绳的《想和做》的结尾: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这段文字,就对想和做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文章的内容作了概括,使读者对全文有了更明确、更清晰的认识。又如章炳元的《畏惧困难就是毁灭进步》的结尾:“…………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的态度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一结尾,就对全文进行了精要概括,使读者对文章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2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在结尾处以精当的语言,进行画龙点睛的议论,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点明题意,或把文章立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结尾形式,常在记叙文中出现。如唐弢的《司志的信任》的结尾: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这段议论说明鲁迅不仅是方志敏信任的人,而且是所有共产党员信任的人,深化了主题。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的结尾: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伟大者!”几句议论,点明了题意,即作者所要赞扬的自然风景的主宰者,体现着中华民族化身的人。这种“率章显志”的写法,很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 余味不尽 深沉含蓄式
  结尾不把话说完,不把题意挑明,而是将深远的思想蕴藏在语言之外,让人去咀嚼,去思索,虽言止而意无穷,内涵深沉含蓄。这种结尾往往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这种结尾,有形象,促思索,激联想,意无穷。象征手法结尾,给人以隽永的启示,用启示性哲理阐发结尾,用含蓄蕴藉的形象结尾,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样的结尾,读者看了须进行深深的思考,才能理解其真谛。能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例如鲁迅的《故乡》的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只有仔细体会,才能理解其内涵。“我”经苦苦的思索,看到了希望,并坚信美好的生活经过努力,一定能实现。如此结尾,耐人寻味。又如蒲松龄的《快刀》的结尾。文章写一个作乱者被官兵拿住,向刽子手苦苦哀求,让他死得痛快一点。结果如愿以偿。结尾写到:“贼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这个结尾,我们仔细思之,便会看出它深远的思想含蕴——对当时人们灵魂深处的奴性意识的极度不满。这个结尾能搅动读者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4 鼓动激励 催人奋进式
  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顺着作者思路的发展,到住笔之际,自然而然地向人们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例如吴晗的《谈骨气》的结尾:“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的积极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一结尾,点明了创作意图,鼓励人们克服困难,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又如陶铸《崇高理想》的结尾: “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更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个结尾充满着革命激情和巨大的号召力量,使人读后精神焕发,倍受鼓舞。
  
  5 意尽言止 自然结尾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也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尾式”。
  就像船到码头车到站一样,作者要叙述的故事终结了,要发表的见解讲完了,要介绍的事物表述清楚了,文章就自然结束,不再余外写结尾。这样的结尾使用甚广,能收到文笔简洁的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在叙完事情,人物性格刻画出来,主题得到充分表现后,文意两尽,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又如他的小说《项链》。写到十年后的一个星期天,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谈起用十年功夫,还清了赔项链的债务之后,文章说: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结尾把资本主义那种虚伪的本性揭露得淋漓尽致,使文章的情节达到了顶峰,主题形象刻画出来了,自然结束了。
  自然是文章美的重要表现。我们写文章,不论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还是即事明理,解说事物,都要“如行云流水”, “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无拘无束,一点也不勉强。写文章的结尾更是如此。虽然好的结尾多种多样,但就一篇文章而言只有一种,作文中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追求文章结尾的自然美,根据不同文体和表达中心的需要,构思恰当的结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