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真情与感恩共舞 感悟与对话齐飞

作者:魏 琼




  苏教版第8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让孩子学会感恩”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上,笔者试着以情激情,处处浸润着母子之爱,时时流动着真情……
  
  这是心与心的碰撞
  
  片断1
  师:我第一次抱母亲,竟然抱出了三次“没想到”。我没想到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没想到?请大家默读全文,特别留心这三次“没想到”。每找到一处。就用横线划下来。体会三次“没想到”的感觉和滋味。
  师:谁来读一读“我”的第一次“没想到”?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我很惊讶。原来母亲这么轻!
  师: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师:我的第二次“没想到”谁来读一读?
  师:谁来读读第三次“没想到”?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轻”字了,什么感觉?什么滋味儿?
  生:跟母亲生活了这么多年,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我很愧疚,也很难过。心里一时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儿都有!
  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语文之林”,让学生去解读、感悟、揣摩、体验、沉醉,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这就离不开“读”和“品”。其实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一份情感,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我通过找出描写母亲“轻”的三个句子,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了“我”的愧疚与难过,学生的心与“我”的心产生了碰撞。文章的情意点找了出来。教师再告诉学生:全文都蕴藏着这样的情,再让学生读以下的文字,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愧疚之情、感激之心。
  
  这是心与心的相通
  
  片断2
  师:在我的眼里,母亲是怎样的?哪里感受到母亲的“力大无穷”?
  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板书:重)(出示课件)指名读。
  师: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你能想象母亲是怎样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的吗?
  师:而这样的拉,这样的背,这样挑着重担的翻山越岭,只是一次吗?依据何在? (这样年复一年)
  师: (创设情景读)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
  在漫山遍野的春光中,
  生读: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是啊。母亲坚实的脚步,踏得一路花香四溢。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
  生读: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是啊,母亲汗流浃背、挥汗如雨、无怨无悔。
  在满山枫叶浸染的秋色中,
  生读: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是啊。母亲挑着一担丰收的果实,满脸喜悦。
  在白雪飘飘的冬季里,
  生读: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是啊,母亲的脸颊冻得红红的,雪花飘满了她的肩头。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是吟咏品昧,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 “品”才显得有深度有智慧。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配上极富电影镜头感的音乐和母亲背着小的、拉着大的孩子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那画面之外的风声、雨声、呼唤声,仿佛深深印入了学生的心田,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孩子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相通了,四次品读一次比一次感人肺腑,令人禁不住泪花闪现。
  
  这是心与心的共舞
  
  片断3
  师:母亲老了,像个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的照顾。同学们,你可曾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抱啊?
  (音乐起。画面定格:儿子抱着母亲)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往事的温馨回忆。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家庭的责任感。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母亲无尽的爱。
  师:是呀,这一抱,抱出了我对母亲的“爱”!孩子们,让我们也来抱抱母亲吧,老师看到你边抱母亲边轻轻地摇动着,你想为母亲摇走些什么吗?
  生:我想摇走母亲的疲倦。
  生:我想摇走母亲的病痛。
  生:我想摇走母亲的烦恼、忧愁。
  生:我想摇走母亲身上的重担。
  师:对呀,把所有的不幸通通摇走!那么,你想为母亲摇来些什么呢?
  生:我要给母亲摇来幸福、快乐!
  生:我要给母亲摇来健康!
  生:我要给母亲摇来甜蜜的微笑!
  生:我要给母亲摇来美满!
  师:母子相拥的画面是世上最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好多话想对母亲说,拿起笔。写出来吧!(音乐起,学生静静书写)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真相告白吧!
  生:妈妈,那一次我得了阑尾炎动手术,您几乎一夜未合眼,我只要一有点动静,您就醒了。我康复得很快,医生说这都是因为有了您的悉心照顾。妈妈,女儿谢谢您啦!
  生:妈妈,您和爸爸离婚后,我一直跟着您生活。为了我,您拒绝了很多热心人介绍的对象,您说只要看到我,所有的忧愁都没了。妈妈,我的好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生:妈妈,您是家里最勤劳的一个人,我和爸爸的衣食住行您样样考虑得很周全,而自己一直很俭省。看到您的白发,我心里挺难过,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而妈妈却一天天老了,今天,让我也来抱抱您吧!
  ……真情,在课堂上奔涌;感恩的心,如花绽放!
  上完课,听课的老师说课堂很和谐,尤其是老师和学生心灵在对话,情感在共鸣,令听课者心里弥漫着淳淳的依恋、淡淡的忧伤。古人云: “欲成新词先赋情”。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情涌动,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倾注满腔真挚的感情。教师初读《第一次抱母亲》就被它震撼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用发自内心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借助音乐创设最佳氛围;孩子们饱含真情的言语又激发了教者内心深处的柔软。这样,师生共同参与,达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在对话中,教者对文本并不存在最多或最终的解释权,这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者适当借助多媒体,尽可能地掀起感情波澜,唤醒已有经验,激发倾诉欲望,以保证学生对话时像乐声一样遇到共鸣的弦索,就能引发情思和理趣的共鸣。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对话。让我们付出真情,让师生共同收获生命中相生相长的四十分钟;让浓浓亲情如水、自然流泻进孩子们的心田,让“真情”与“感恩”共舞,享受“感悟”与“对话”齐飞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