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趣味历史课

作者:丁训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案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等方面谈一谈如何上好历史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从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1、教案中体现趣味
  
  要使教案充满趣味,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花费一番心机,精心设计好教案。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 “明朝文化”关于卓越医药学家李时珍个人事迹,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为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上这些杰出科学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在教案中穿插课文未详细提到的关于李时珍“向大自然学习”、“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编顺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世界最长远名闻,炀帝暴政义军出,618年隋朝覆。”这样一来,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就能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强化记忆。
  
  2、教法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做到活而有趣。可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这一课时,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同学们看过电视《唐明皇》,一般能讲出故事情节,有的还能做到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学生讲故事时,教师可作些穿插点评。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唐玄宗对唐朝由盛而转衰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的了解就深刻,记忆也就很牢固。还可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杯酒释兵权”这一课时,老师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文,意识到这是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意思,分角色扮演宋太祖和石守信等朝中大将,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受到课本内容的引领和学生角色的表演感染,加深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的理解。
  
  3、学法中充满趣味
  
  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内因,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众所周知的教学道理。但学生为主体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8课“封建文化的高峰(二)”时,同学们反映课文中的诗人多,不好记。那么,教师可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应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表格,按诗词产生的“时代、诗人、主要特点、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写内容后,就会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一个完整的、条理性的了解。另外,还应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调动起来,使其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学法是目的。教师能做到这一点,愉悦的课堂气氛就会形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