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

作者:魏国周




  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化学知识。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氢气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是只用于氢气和氧气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维的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的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中“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的猜想,让他们在实验的设计与检验中掌握知识、培养学习技能。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做好准备,把实验装置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为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