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对策
作者:王谷球 田 毅
那么,在现阶段,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本文试图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学校困难障碍
学习困难障碍的具体表现是厌学。而厌学又是中小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关资料表明,现阶段在中小学生中,有厌学情绪的占3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厌学情绪更为严重。
(二)人际交往障碍
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中,人际关系存在着重大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我认为,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父母交往的障碍。孩子与父母交往的障碍主要是由“代沟”引起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由于孩子与父母的出生年代、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以致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和弥合,就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稍微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2、与同学交往的障碍。学生除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和睦相处,并得到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但由于个性和爱好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想恢复正常的同学问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一些同学从小学升到中学,朋友反而越来越少,因而就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对任何人都采取拒绝态度,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厌烦,甚至自杀自残,报复社会。
3、与老师交往的障碍。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以来,由于学生把老师看作权威,而自己则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传统的不对等关系造成了师生问的隔阂;应试教育中,老师采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手段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一些老师因人格缺陷和能力素质问题而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往。这些都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客观因素,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冲突甚至上升为社会问题。
(三)异性情感障碍
随着青少年学生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学生对自己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害羞,月经来潮而紧张;男孩则因嗓音变粗而阳刚,出现遗精而冲动。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慌、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相互吸引、支持和爱慕。于是,学生自以为是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就出现了。
(四)挫折承受障碍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甚至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因成效不显著,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因内心产生焦虑而自怨、自叹、自恨、自责。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五)网络生活障碍
谈到网络,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网吧真是深恶而痛绝之。社会发展到今天,上网已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的源泉和助手。用得不好,则可能成为残害青少年心灵的杀手。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所有上网的人群中,90%以上为青少年学生,而在青少年学生中,光顾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的竟高达80%以上,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上网搜索信息。网络既成了学生家长的一块心病,也使我们的老师深感忧心和无奈。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留心情绪变化,做好疏导工作
在学校,老师必须具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的细微之处。如:有的学生本来活泼好动,忽然变得沉默寡言了;有的学生以往上课非常专注,现在忽然老爱走神;有的学生以往喜欢上学,现在忽然不想读书等等,这些学生肯定出现了心理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学生心理变化的症结,并耐心疏导,排除障碍。如果因为我们的迟钝和不负责任,而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美国管理大师鲁克在他的《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变革不是一切科技、机器、技巧、软件或速度的变革,而是观念的变革”。在学校,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慈母”,纪律上的“严父”,情感上的“挚友”。从而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制定适宜目标,切忌“拔苗助长”
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心理。对于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但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却没有看到孩子们付出的努力。于是,教师的挖苦讽刺,家长的责骂体罚都接踵而至,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因此,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
(四)培养承挫能力,学会逆境生存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惶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