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张秀红




  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感情,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从教多年,笔者深深感悟到,课文中有不少文笔优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采用播放录音、投影图像或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激发感情,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用有感情而略带悲伤地读第42自然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感受着这一段文字隐含的深意,体会文中的“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父母对于勒叔叔冷酷无情的不解。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感知“北国风光”之美,利用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也进一步领会了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抓住契合点,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文由情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外,深入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感情经验、人生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契合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只有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契合点的选择应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不一定就是中心句或抒情的句子。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比如《背影》中描写背影的几句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些话正是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因为伴随“背影”的出现,文章都描写到“泪水”。“背影”和“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的频繁出现中。父亲对作者的爱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因此,透过“泪水”便能品味出人生及社会等诸多的深刻的主题来。在教学中从这几句切入,就能让学生直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
  
  三、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因情人理”,从而“以情冶人”,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要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情相互契合、交融,教师必须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撞击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悟。比如《纪念刘和珍君》,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悲”意,围绕这条“悲”的线索,笔者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了“悲”中蕴含的丰富浓厚的感情积郁:为刘和珍君等先进青年无辜的惨死“悲”——悲中带着痛惜;为烈士们死得壮烈“悲”——悲中带着歌颂;为烈士死的惨状“悲”——悲中带着沉痛;为杀人者无耻的行径感到“悲”——悲中积郁着愤懑。层层的悲情,笼罩着学生们的心,此时,笔者适时插入“三·一八”惨案,经过讲述,整个课堂笼罩在鲁迅先生同样的悲、痛、愤的情感氛围之中。当学生明白美丑之分,因爱憎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已在感情的变化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对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精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引导学生深入的情感思考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例如《木兰诗》中“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文章开头却写“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两处似乎有些矛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求思考的热情,学生结合下文所写召父从军的“军帖”,就会理解木兰对父亲被召的担心与忧虑,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想代父从军又不得不面对当时女性从军的难题。此时学生就会对木兰的形象情感有真切的体验。诗歌结尾表述了木兰凯旋合家欢乐的情景。其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木兰有阿姊,阿姊为什么没有去代父从军呢?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木兰从军完全是由其本身的情感境界决定的。
  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量,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