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石爱国




  阅读不仅具有认识功能,还影响着人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也正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关于这一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就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
  新的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这种独立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允许“独立”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万万不可少的,但如果“主导”变成了“主宰”,那“群言堂”就变成“一言堂”了。著名语文教育家、“情感教学派”代表人物于漪老师,也曾对自己苦苦追求的教学风格作了这样的感叹: “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于老师的话说得很谦虚,但“情感派”中夸大教师的演技、让教师的情感“主宰”课堂,从今天的新课程角度来看,确可算是一种遗憾,毕竟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说教师是设计师,那学生就是实践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来共同参与设计,而不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只会按图纸施工的“工匠”。用《课程标准》中的话讲,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二)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体现“独立”
  
  “独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相关的解释:不依靠他人。从阅读教学角度看,这里的“他人”首先应该指语文教师。与“独立”关系最密切的词应该算“个性”一词了。没有“个性化的阅读”,或阅读“个性”得不到充分展示,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阅读”。
  
  1、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个性”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一个有“个性”的引导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过,“语文课难上吗?我看不难,关键要看谁上”。这表明上好语文课的关键还在于教师。
  (1)注重自身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或人格),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尚的兴趣、爱好、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同时还要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教师的这些个性品质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们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一个诚恳、热情、自信自强、公正无私、坚韧果断而又幽默风趣的语文教师,学生们总是最愿意亲近。这就是教师人格的魅力。
  (2)注重自身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出有“个性”的阅读者,语文教师还需在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学特色上下功夫。一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勇于创新、张扬个性的学生?又怎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阅读”呢?创新是一个人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师的这种创新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具体表现为:能从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出“个性”,保持“创造性”,语文教师还应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这样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对学生进行富有特色的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人向未来的无限开放性,决定着人的成长难以充分预料。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成长过程拖拽到教师理想化的轨迹中去。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就注定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我们在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给他们展示个性才华的机会。
  (1)课堂阅读方式的个性化。阅读方式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规定,只要读懂文章,获得知识,有所感悟,就是有效的阅读。不同的学生读文章的习惯本来就是不同的,语文老师不能强加限制。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阅读目标,都应该用不同的阅读方式。①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寻找主题句,获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题。此法用在初读阶段较适宜。②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段落中的过渡词句,抓住文章脉络。此法用在阅读社科类文本时较适宜。③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朱子大全》)中提倡读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讨论时必用此法。④推读: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这是文言阅读的关键所在。其它诸如速读、泛读、写读、再读等阅读方式,说法不一,大体与上面的一致,不一一赘述。学生从长期阅读中自己总结出来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2)文章解读方式的个性化。从作品这一客观材料来看,作品语言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特点,学生阅读时就必然有一个对作品的“再创造”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既有知识、社会阅历等主观条件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这种“再创造”的结果就必然是五花八门,高度“个性化”,或者说是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在解读方式上强求统一。
  古人鉴赏诗文强调“知人论世”,而不是就文说文。其实,文章解读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社会、道德和历史的层面去解读作品的意义。可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探究人物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从文章表现形式的角度去研究文章的创作风格,更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作美学欣赏。除常规的一些解读方式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解读方式。
  比如可以将生活引进阅读,让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以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作者、作品展开对话,这样的解读才是心灵的碰撞。还可以对作品相关的评论进行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解读等等。
  还需提醒的是,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但学生“独立”意识下的“个性化”解读也可能会造成越界,认为怎么读都可以,从而有意的解构原文,脱离文本解读。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是正常的,但谁要是将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那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有界”。所以,这个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体现,及时肯定鼓励或引导、纠偏。在提倡个性化解读作品时,语文教师在解读方向上适当作些引导还是很重要的。
  (3)课堂评价方式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强调多元化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不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要真正推行语文课堂评价的民主化。我们必须实行“学生自己一同学一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和同学来正确评价从本节阅读课中学到了什么。包括文本中获得的知识、阅读方法、阅读解题技能等,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评价方式来看。要重视信息反馈途径的多元化,评价反馈至少要包括阅读过程状况分析、课堂讨论交流状况分析、阅读作业质量分析等方面。同时,教师在坚持集体激励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情况,适时地对好、中、差三种不同的情况给予激励性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