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算法多样化的案例研讨

作者:朱小丽




  一、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算法多样化理解存在的主要误区
  
  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
  例1 实物装盒情境图9+4
  (1)逐一计数:1、2、3、……13;
  (2)续数:10、11、12、13;
  (3)9+1=10 10+3=13
  你喜欢哪种算法?
  例2摆小棒,填凑十算式9+3=
  摆黄花红花,填凑十算式9+7=
  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一种一种去练习。课后,我问她:是怎样想的?答,因为,教材上呈现出多种算法。这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最大的误区——误区(一):算法多样化,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多种算法。有些老师误以为:只要是教材上呈现出的,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
  这种误解的后果是: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已经会了,还学什么?兴趣:积极参与,高效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另外,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养成坏习惯,已经会了,玩会儿吧,做点别的事情。老师们都很有经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低年级的组织教学,习惯的培养,比学科教学更重要。这是理解上的偏差,是丧失个性的整齐划一的学习。实施算法多样化一段时间以后,更主要的工作是要重视优化。
  我们建议这位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我们也听过这样一节课,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
  例1 实物装盒图9+4
  (1)逐一计数:1、2、3、……13;
  (2)续数:10、11、12、13;
  (3)9+1=10 10+3=13
  你喜欢哪种算法?
  例2 摆小棒。填凑十算式9+3=
  摆黄花红花,填凑十算式9+7=
  老师:直接告知学生凑十。课后,我问他:是怎样想的?答,进位加法不就是凑十吗?只要会算,就行了——误区(二):只要会算,就行了,还要什么多样化?
  完全没有多样的算法,显然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现在是和谐社会,要和谐发展。其后果是:导致学生养成惰性,不动脑,不思考,更不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数学思维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课程改革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我们建议:该学校要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理解,落实课标精神。
  这两位教师,都走进了误区,那么,到底怎样才是算法多样化呢?我们听过这样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
  例1 实物装盒图9+4
  (1)逐一计数:1、2、3、……13;
  (2)续数:10、11、12、13;
  (3)9+1=10 10+3=13
  例2 你喜欢哪种算法?
  摆小棒,填凑十算式9+3=
  摆黄花红花,填凑十算式9+7=
  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尝试,各自得出算法——交流,比较,感悟——完善自己的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与人交流:结果是多少?是怎么想的?学生就会结合教具,展示,交流……
  噢!他是这样数的,你呢?
  我比他数得快……;
  数得太慢了,要是9+7,9+8就数得更慢了,我会算:我用原来的方法,把4分成1和3,9+1=10,10+3=13。师:把原来学的知识都用上了,你真会想办法呀!你认为这个方法真的快吗?
  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拆大数:6+4=10 10+3=13。你也有学习方法!
  你喜欢哪种算法?你为什么喜欢?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说一说。
  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感悟,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很自然的理解了凑十法的优越性。达到了算法优化的目的。
  误区(三):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
  
  二、算法多样化的正确理解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算法多样化的描述
  1、在“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在“内容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在“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中提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在“课程实施建议”第二学段中提出:“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
  1、算法多样化,是班级群体的多样化,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多样化。
  案例:十几减9 12 9
  (1)动手一个一个地拿走,剩下3
  (2)9+3=12 12-9=3
  (3)10-9=1 1+2=3
  (4)12-2=10 10-7=3
  (5)12-10=2 12-9=3
  课程标准中提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但是学生的算法多样,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以上的每一种算法是群体的多样化。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只需要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就行了不是个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班级群体的多样化,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多样化。
  2、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交流的结果。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没有交流,多样化的算法就不可能呈现出来。
  案例:一箱牛奶有12盒,18箱牛奶大约有多少盒?
  (1)12x18≈10×20=200(盒) 200盒左右
  (2)12×18≈12×20=240(盒) 比240盒少
  (3)12×18≈10×18=180(盒) 比180盒多
  估算方法多样,估算的结果就会多样。
  优化的结果(1)把两个数四舍五入成整十整百的数以后,再口算。
  (2)把其中一个数看成近似数,再估算。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交流,倾听,感悟,完善的过程,会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
  3、算法多样化,还需优化。算法优化,是学生自主的选择。
  案例:《搭配》2件上衣3条裤子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搭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