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开展主题式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陈兰萍




  一、确立研究主题,用教师的实践智慧充实研究内容
  
  以往的教研活动,教师总是以客体出现,习惯接受,或临时擦枪,使活动流于形式。然而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是教出来的,必须通过有效的活动,促使教师参与其中,积极体验才能获得效益。为了改变现状,学期初,围绕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的特长等确立几个研究主题,例如:典型案例分析,基于生活实际的教材重组,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等。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研究主题,针对研究主题,每月开展学科教研,目的使广大教师能更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活动的老师必须就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主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结果的呈现,过程评价、老师的指导等方面的感想或困惑在此进行碰撞交流,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们在交流中话语集中,效率明显。记得在围绕“典型案例分析”里刘老师呈提供了这样的案例《调查公用设施》。老师们围绕研究主题的选择、学生活动、老师指导、过程开展,结果呈现等方面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我摘录了老师们的活动对话,在这里我不一一道出老师的姓名,姑且用英文字母代替。
  A老师认为,品德教学选择的内容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公用设施是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东西。老师课前有目的地让学生调查、统计公用设施的数量与种类,并能尽量了解公用设施的作用,课中通过计算和分析,生成研究问题,自由组织小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同时提出学生何时调查?调查前老师为学生提供哪些帮助?
  刘老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一般利用星期六、星期天。
  B老师说家长已提出意见:“品德教学像语文数学一样经常布置家庭作业,什么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等,这样孩子怎么受得了?”再说把“把品德教学和学科教学割裂开来,做简单的加法,难道把品德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就算是课程改革了?”
  C老师接过话题,要改进课堂教学,切实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活动课题由于远离儿童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人手,依托学生的身边小事生成品德教学课题,因为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就会形成时时关心,处处研究的习惯。例如,有一个中队的学生看到很多同学过生日时请客这一现象,开展了“生日话题如实说”的品德教学。通过活动,学生受到了自我教育,变得节约了,懂得孝敬长辈了。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这将是“个人意义”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依托学科课程,在学科知识中找到生长点,生发出新的品德教学话题,使学科有机整合,使品德教学不至于孤军奋战。
  “主题式研究”要求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活动室为教师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搭建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了温馨、自由、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二、开展主题活动,为教师的相互学习搭建平台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品德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会因不同的学生和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把握教学进程,对学生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心理和经验准备。但品德教学老师大都是兼职老师,没有太多的专业培训时间,教师独自研究难免陷入主观、片面,因此教师们希望能够观摩别人的课,从中得到启发和比较,也希望展示自己的教学,得到肯定和建议。重要的是教师们承担着实际教学任务,可为实践研究提供演练的机会,而且能够巩固、扩展教师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反馈到研究活动中进行解决。
  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主题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研究研讨,活动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观摩、沙龙研讨,通过课堂教学交流,探讨丰富多彩的品德教学课型;通过沙龙研讨活动,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经验,寻找对策;在分主题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课程实施扎实、成果显著的学校进行区级观摩研讨活动,为课程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至今还记得在品德学科老师深情讲述在教学中的故事,有自己第一次上本学科的忐忑不安,有自己主观随意,错误评价了学生后的深深内疚,也有因为学生的出色表现而发自内心的欢呼:“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些故事在教学中往往是大家的故事,但同行老师的自我反省往往更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式研究”已成为我区的常规工作,也成为推进区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丰富主题内涵,生成研究课题
  
  确立主题,教师实践,提供平台,互动交流,教师在研究中有时会浅尝辄止,也会因为新的研究话题放弃深入研究,往往深入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有必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课题进行较长时间探讨实践,
  本人自2005起就主持了省级课题《提高中学生道德自我选择、自我规范能力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改变班主任工作的抽象化、空洞化和说教化,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已有的道德基础辨别是非,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2、改变德育教育工作老师包办代替偏重于理论教育的现象,充分调动社会、家庭的力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即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进行有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又要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校德育贴近现实生活,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改变德育工作的封闭型特征,体现德育教育的“实践化”。勇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社会,及时主动抓住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正面教育学生,敢于针对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寻找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开导学生,提高他们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4、改变政治课堂的简单说教,注重平等民主的交流,体现德育“民主化”。教师要走近学生,再从走近学生到蹲下来看学生,甚至师生心理上达到角色互换,即达到一种人格地位的平等。师生之间有一种科学的“亲情”之爱,使教育在平等和谐中发挥效应。使学生的行为从原来出于外在强制,经过一定自由心灵空间调整后,内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
  课题组成员由区部分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骨干政治教师组成,根据课题的研究进程,组织全区部分学科老师开展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沙龙研讨等系列活动,由于话题集中,目标明确,研究中我们初步探索了如何提高学生有效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基本策略。
  作为一名品德学科教研员,承担着指导学生行为的重任,要让课堂充满智慧,要让学生真正知行统一,任重道远,相信在区域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通过老师们的努力,用五彩缤纷的生活来丰富课堂,定能使学生不仅能理解道德知识,提高判断能力,更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