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打点文化底色 亮出文化个性

作者:黄乃君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校长、学校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而就发展依靠什么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第二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园精神,即学校教职工的价值追求,这一阶段的管理是超越规范的管理。依靠的是道德与理想的追求。
  
  文化——学校独特的个性
  
  就像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追求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日趋实现后继而开始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一样。我们的学校在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后,在规范办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学校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后,学校的发展就要着眼于走个性化发展之路。而这个个性首先是“文化个性”,因此,文化又被认为是“学校独特的个性”。学校的文化个性包括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特色,精神积淀,价值取向等。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校长会在学校自主发展的规划中对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与学校的发展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何谓学校文化
  
  那么到底学校文化是什么呢?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并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建设学校文化,既要重视显性文化的建设,又要重视隐性文化的建设。
  走进一所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显性文化。因为学校文化的很大部分是通过自然环境表现出来的,如地面是否保持整洁,草坪是否修整过,种植的花木是否生机盎然,操场空地上是否散布着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关心在现在看来往往也能预示着对学生和老师的关心。又如走进校园迎面看到的是什么,走廊、橱窗都布置了什么内容,大厅公告板上写着什么?教室的墙面上是什么?这些陈列品和宣传内容定期更新吗?它们是只表扬少数人的成功还是所有人的成功?它们是迎合了领导的要求还是自身成长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陈列品看作是学校文化的痕迹,从这里就能知道学校重视的是什么?
  学校的显性文化比较容易建立,难的是隐性文化的建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学校风气好,人际关系简单,学术研究氛围浓;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家长和社会责任心强,个人具备较强烈的上进心等等。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种隐性文化,这所学校在社会上就会有极高的声誉,学校的发展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后劲。传统文化则是学校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对师生的价值观念起导向作用的文化观念。如何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教师认真地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则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校长思考和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洞察文化传统
  
  作为校长当他想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他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急着去改变学校的文化,而是试图去洞察学校既有的文化传统,这种观察的前提是要能深入其中,真正成为学校的一员,真正被学校的老师所接纳。还很清晰地记得刚到新学校上任之际,我走进教师办公室的时候,刚才还谈笑风生的老师们突然安静了下来,这在我仅仅是一名老师甚至是副校长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个原来非常熟悉的领域突然变得出奇的陌生,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作为校长的孤独,尽管自己觉得还和以前一样,还同以往一样的行事风格,但老师们的反应却不一样,我不再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了,我可能再也找不回往常那种自由随和的同事关系了。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新校长都会有的遭遇,所以“融入”比“变革”在文化建设之初要重要得多。
  在感到无奈和苦闷之余,我们能做且必须去做的是通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有策略地仔细洞察学校的文化。如:老师们早晨一般什么时候到达学校?交际模式是怎样的?同事之间的谈话涉及什么,是教学还是食谱、购物、娱乐、运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老师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份事业,一种使命,还是简单的工作?学校存在什么传统活动,它们的主题是什么?外人怎么看待学校?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例会。学生集会的惯例是怎样的?学校内是盛行合作还是竞争?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成不变还是与时俱进的?——仔细考察学校文化,是有效融入学校,尽快被学校文化所接受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认清学校的工作实践是否有成效的重要第一步,更是弄清学校文化的作用范围。类型特点和建设新的文化前景的基础条件。
  
  塑造学校文化
  
  校长要改变学校,可以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时机塑造文化。当发现校园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就要凭借勇气、技能、责任、精力和创造力去剔除这些不良习惯,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剔除之时也正是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之际,新的学校文化由此就建立了。记得9月底,学校的各项工作仍然很多,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安排得满满的,在行政会议上,从部门小结中收集到了这样几组数据:参加钟楼区第三届艺术节合唱排练的30人在首次训练中缺席4人;工会组织教师去看电影《公仆》,发了40张票,结果实际到场观看影片的只有22人;校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共推出26节课,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听课四节,其他教师听课二节,事实上却有16位教师一节课都没去听。刚知道这一情况后的确非常生气:代表文教系统参加艺术节演出的机会难得,却不好好珍惜;学校花钱请客看《公仆》没人响应,宁可自己掏腰包抢着看大片;一边在教代会的提案中要求多创造些听课学习的机会。一边早已把“十步之内,自有芳草”的道理忘得精光。事后冷静分析,透过现象找原因,问题还是出在管理上,所以在周末的全校教师会议上。我既摆了事实,又深刻地剖析了原因,没有数落老师一句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责任: “教师出了状况由我校长负责”。事后相继收到了好几位年轻教师的短信。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反思,并表明了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我把这种反应理解为大家乐意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的标志,在这之后的月检测和期中质量分析中,我更多看到和听到的是教师面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首先能从主观上找原因,一改过去光顾着批评学生,指责、抱怨声不断的状况。相信“学生在校出了问题首先由老师负责”这一观念将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理解,所推崇,直至成为大家的一种工作方式,学校的一种文化行为。
  在塑造文化时校长要对所希望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前景,这是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将指导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在有意无意地通过日常行为塑造学校文化时,我们要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文化塑造的工具,因为校长重视和关心什么,会通过他们的行为传达给老师和学生。作为文化塑造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信任,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言行和举止上表现出来。
  学校要发展,校长须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建设中彰显学校特色,让高雅的外显文化和丰厚的内隐文化成为学校思想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