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作者:潘选雄 胡先哲




  企业的发展靠管理推动,靠人才支撑,靠文化导向。同样的道理,彰显一所学校蓬勃生命力的是师资队伍以及充满朝气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又与学校校本培训中思想的定位、理念的培育以及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始终坚持将校本培训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管理以及教师的阶段性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
  
  1、抓好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思想文化素质的必然选择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其职业的前提条件,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是教师立足教坛的根本。近些年来。我们围绕校纪校风、师德师风,逐级评选全市“十佳校长”、“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十佳校风学校”。尤其是每年的暑期教师集训。各校结合实际,围绕“刹赌风、正教风、兴校风”主题,对照先进找差距,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各学校通过张贴师德誓言,开办师德专刊,宣讲师德事迹等形式,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红烛情怀,增强了广大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仅靠临时性的集中培训、短时期的外派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在认真组织好各学段各学科集中培训的同时。要求各个学校把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文化素质的着力点,并做到有培训专题、有辅导教师、有学习笔记、有推进计划、有阶段性小结。
  
  2、抓好校本培训是贯彻课改思想的客观需要
  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实现学生从接受知识到会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是教法、学法的全面改革。课改伊始。市教师进修学校曾多次聘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组织本市学科带头人或教改精英送课下乡,指导乡镇的课程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们下发了专门的文件,编印了相关资料,要求各个学校在领会课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所有教师的备教改辅进行全面的检查、剖析,逐一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并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进行阶段性导向和评价。改变培训方式以后,各中小学教师课改的全面意识、全员意识、全局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觉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3、抓好校本培训,是创建校园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显形的校园文化,二是隐形的校园文化。显形校园文化概指学校的各类建筑、雕塑、警语及橱窗等等;隐形的校园文化是指流淌于学生和教师言行间的凸显学校办学品位的精神的东西。这种精神或灵魂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培育、教师的营造和引领。这种隐性的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深远。同时这种文化不是自我生成的,也不是其它非校内各种形式的培训所能造就的。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把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品位的文化精髓进一步凝炼、完善和弘扬。
  
  4、抓好校本培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狭义的校本培训即集中的面授与辅导。实际上,这种形式的培训并非校本培训的全部。广泛而全面的校本培训。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为此,我们要求各个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时要做到内容具体化,目标明朗化,形式多样化,将学校的阶段性培训专题与教师的研修课题统一起来,将学校的总体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将集中辅导与分散自修协调起来,将单一的专题讲座与教育环节的检查评价结合起来,将校本培训的各种形式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育人效果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以讲代训、以查代训、以考代训、以评代训,从而将教师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全面纳人校本培训的范畴。在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过程中,各学校深刻体会到:抓校本培训工作,实际上是促教师专业文化素质的提升,促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立足长远,切实把握校本培训的全局性
  
  校本培训既是一种培训方式,又是一项具体工程,它需要上下联动,整体协作,阶段推进,否则,校本培训可能只是图形式,走过场。
  
  1、抓住校本培训的阶段性特点
  为了推进全市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市教育局先后制定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主要措施以及培训的内容和方向,形成了以“两训”工作为主体,以校本培训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根据市教育局下发的“三个意见”,至2010年,全市的校本培训基本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5年为理论培训阶段,主要围绕课改理念、教育思想等内容进行集中辅导培训,要求教师过好思想观念关;2006-2007年为业务提高阶段,主要围绕学科教材、专业知识开展培训,并组织全市性的教师专业文化知识考试,要求教师过好教材关;2008-2010年为课堂教学测评阶段,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方法及效率开展培训并组织全员测评,要求教师过好教学关。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我们都做到认真总结、查漏补缺、及时通报,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点和死角。
  
  2、把握校本培训的层次性特点
  在年龄层次上,我们以45岁为段,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凡校内外集中辅导培训,在职教师必须按要求全员参与;理论考查、专业考试、教学测评,45岁以上教师由学校组织检查评价,45岁以下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考查测评。在学段层次上,我们要求各个学校在抓好三个基本内容和环节的同时,小学段以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为主;初中学段以教材培训和薄弱学科培训为主;高中学段以心理辅导、备考策略的培训为主。在素质层次上,我们将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星级教师、培养对象和普通教师,并就三个层次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由于我们很好地把握了校本培训的年龄层次、学段层次、教师素质层次,避免了校本培训的简单化和一刀切,从而较好地处理和解决了校本培训中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弘扬校本培训的个性化特点
  对全市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有一个统一部署和原则上的要求,但对各个学校校本培训的个性化特点,我们不压抑、不否定,反而给予积极引导、大力表彰。因为个性化的培训模式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实验小学的问题式培训,即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学校组织系统培训,我们通过《教育简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