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品质

作者:李 晔




  同时又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专业素养不断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其中,教师的认知力、兴趣与性格特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教师;认知力;兴趣;性格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角色决定了教师要具备特定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同时,心理品质也是影响教师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当个体的智力和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个体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个体的心理品质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教师的认知力、兴趣和性格特征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认知力
  
  教育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要面对不同的个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具备发达的认知能力。教师的认知能力是教育教学得以实现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获得发展的重要心理素质。
  1.观察力。观察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感知能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他的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其一,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赞科夫说:“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乐观、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宭和其它内心活动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表示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的敏锐的观察力是自我提高的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保持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外,还要有自我观察力,它是教师自我调节的依据和自我提高的保证。第斯多惠说:“只有你不断致力于自我观察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2.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人的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具备良好地注意品质,这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师来说,良好地注意分配能力和转移能力更为重要。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需要多种技能配合的复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精力集中在讲授知识上,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反应,还要兼顾课件的操作和板书等。只有注意方面具有高度分配性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不能做到很好地分配注意力,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另一个注意品质就是注意的转移。教师注意要经常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需要教师可以把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研究表明,人的注意转移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些人在做完一件事后,很难迅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比较重要任务上去。需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做其它事。所以,不具备良好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又一个关键认知因素。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善于思考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是教师的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于现状,更具有创造思想的人。”只有具备这种心理品质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做出新贡献。教师的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造性的品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上。教师创造性的思维还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僵化,墨守陈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兴趣
  
  兴趣是个体经常倾向于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此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时,便会对该事物特别的注意,会对该事物倾注更多的情感和期待,并成为推动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重要力量。
  一个教师的兴趣能够表现出教师自身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的兴趣不仅是教师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的心理活动,也是推动教师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品质。兴趣有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所持的积极态度,例如教师对诗歌、文学、历史人物等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种事物可能导致的预想后果所持的积极态度。比如教师对学生未来成长的期望,对自己发展的预测,从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等。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种兴趣都是必须的,但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间接兴趣,它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兴趣应该是多方面的、广泛的。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兴趣、对学生发展的兴趣和广泛地求知兴趣。教师对教育教学感兴趣,才会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积极地参与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以饱满地热情实施教学,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对学生发展的兴趣,使教师能够积极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求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主动接近和了解学生心理,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广阔的求知兴趣,使他们对人生充满积极和乐观地情绪,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教师广阔的兴趣也是推动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可见,教师的兴趣是教师促进业务修养和教育艺术提高的最活跃的动机成分,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三、性格
  
  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的核心特征。它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教育实践表现,教师具有良好地性格特征,是其胜任教育工作的极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
  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性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青少年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他们总是在教师身上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对于教师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性格特征,会去自觉地评价、模仿以至吸收,最后成为自己性格中的成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种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各带三组学生,结果学生的性格出现了明显差异。性格豪爽、办事民主的教师,学生的性格比较稳定、积极,待人态度友好;性格严厉、遇事专制的教师,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不是冷淡就是带有攻击性;而性格淡漠,教育放任的教师,学生的情绪也变得漫不经心,言行经常处于放任状态。可见,教师性格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好坏。
  性格特征还是决定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份旨在调查哪种性格类型的教师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报告中(周金生 1999),采用了经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Y - G 性格测验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Y - G 性格测量可根据12 种不同性格特质的组合, 构成五种典型性格类型: A(不引人注目的平均型)、B(不稳定积极型)、C(温顺被动的稳定消极性)、D(活跃务实的稳定积极型)、E(不稳定消极型)。经过对样本的调查,发现这五种性格类型在优秀教师群体均有分布,但不均衡,其中D 型性格比例最高,占64 %,表明优秀教师最具代表性的性格类型为D 型。也即优秀教师在性格特征上普遍表现为情绪稳定、行动积极、人际关系好、社会适应性强、外向,并具有领导者的性格特点。至于其它四种性格类型,从分布比例的高低看,依次是A 、C、B 、E 型。可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素质,同时又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专业素养不断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教师稳定的心理品质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徐学莹,徐军.论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及培养措施[J].教育探索.2004,(11):103-104.
  [2]周金生.优秀教师性格特点的调查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1997,(7)增刊: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