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学历史课堂“生成问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章彩林
[关键词]历史课堂 新生成问题 策略
所谓“新生成问题”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新出现的问题,而上课之前教师又没有预见、预设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50多个朝气蓬勃、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学生,这些学生见多识广,敢想敢说。再加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成为适合时代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势必会在历史课堂中出现许多“新生成”的问题。有的“新生成问题”比较简单,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就能解决;但是大量的“新生成问题”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决,只有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而有些可能连教师自己也会措手不及;有些“新生成问题”可能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有些可能根本无关。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协作者、促进者”,“教师应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顾问”。那么教师如何应对历史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新生成问题”来体现教师的角色呢?
首先,采取追问的形式。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学生用已学知识能解决的“新生成问题”上,而且这种形式要与本节的教学目标有关,或整个学期教学目标相适应,否则就不必展开追问。如在上《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课时,笔者给了学生一则有关中国和日本中学生夏令营的材料,给这则材料的目的是想通过比较中日学生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说明中国的教育虽取得了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此问题。在小组汇报时,其中一个小组的答案要点之一是:中国的教育瘫痪了。当时其他小组的同学都笑了。对“中国的教育瘫痪了”这个“新生成问题”教者采用了追问的形式:
师:中国的教育真的瘫痪了吗?
生:(一齐回答)没有。
师: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师:对,用刚才学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教育成就来解决。
其次,可采用传统的讲解法解决。
有些“新生成问题”学生无法用已有知识解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讲解法,给学生当堂解决。如在上《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这一课,当时是让不同的小组代表不同的世界力量,请他们把代表自己这组的世界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和地位概括出来,其中代表中国这个力量的一个小组却问了一个与教师问题无关的问题:课本中有幅图展示了在中国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请问什么叫“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个问题明显跟当时课堂上要求代表中国这个世界力量的小组答出中国所采取的措施是无关的,但是对于这样的“新生成问题”,虽然与本课问题无关,但对学生来说,碰到了一个新概念,并且及时提了出来。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肯定该组同学能大胆思维和发现问题,同时在课堂上给予解释:在一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中,美国代表提议召开各会员国的首脑会议,因为没有得到所有成员国的同意,所以美国建议叫“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第三,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先做,然后教师批改。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设置的时间有时比较紧张,有时虽可以用学生已学知识得到解决,但是在课堂上当堂解决有时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所以对部分用前面已学的知识能解决的“新生成问题”,可由教师自己根据上课进度灵活处理,不一定当堂解决,可以作为作业布置,课后教师进行批改。当然,对于课堂上“新生成问题的提出者要重点进行批改。
第四,把“新生成问题”重新设计成新探究型问题解决。
如一次在上《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由各小组代表不同的派别总结自己的主张观点,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为什么韩非子是法家代表,而荀子却是儒家代表”,这个问题的提出,反映提出同学的知识面比较广,但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根据已学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而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这一情况,也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说解决这个问题了。针对这样的题目,我们教师又如何解决呢?在时间允许条件下,也可以给出荀子、韩非子具体观点的原话,让学生从中找出他们的观点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一般情况是不允许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探究这个问题,所以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性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请同学在课后去考证。不过应该对问题的提出者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强调欣赏教育,同时课后应给这位问题提出者或全班同学一定的资料,让其有机会更深入了解,如有可能可让学生去完成一篇小论文,把“新生成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作为一个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用自己已学知识无法解决,但可以用教师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的问题,也适用与本节教学目标无关,但有一定的探讨价值的“新生成问题”。
第五,课后师生共同解决。
上面这些方法是在教师能够掌控的情况下可操作的方法,但有时也有可能碰到教师也无法理解的“新生成问题”,我们教师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向学生坦承,然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后可以一起解决,这样既不会误导学生,同时在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加深了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总之,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在课堂上产生的“新生成问题”,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不能回避,不能搪塞了事,而且要促使学生随时能生成问题。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能随时贯彻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原则。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创造者,从改造的对象成为合作的伙伴,从一张白纸成为丰富的资源。”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为成功进行的努力——成功——更大的努力——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良性循环,变成了成功和努力、审美和立美叠合并进的双重变奏曲。”
那么又如何促使“新生成问题”的产生呢?首先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借学习者自己的心智,自然生成问题”,这是前提;其次是“借用现实生活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思考、议论析疑”;再有可以在学新课之前布置预习,在学生自己预习过程中生成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主动学习中出现的“新生成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娄亚文,赵建华.论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2]李洁华.问题情境:历史课堂的内在促变之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