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作者:亢立勤




  目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人们大多关注的是教师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理健康,而作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重要因素的学校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却很少。教师心理健康除自身重视维护和保健外,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但学校现在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因此,我们进修校教师不能不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使学校更好地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上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里,学生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有课时;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的学校还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偶尔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培训一两次。
  (二)从教师培训内容上看:近几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大多是新课程理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而教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少得可怜。另一方面是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大多是重点讲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心理需求,通过哪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而教师自身心理调适、维护方法等内容却很少。
  (三)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看:培训方式大多是“一锅煮”式的全员培训,忽视个别差异教育。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听教师专题讲座,对于劳心劳神、压力较大的班主任教师和刚刚参加工作没有教学经验、易产生暴躁、情绪变化快的新任教师以及快退休了、觉得跟不上年轻教师脚步、易产生精神疲劳、职业倦怠的老教师们的分层心理辅导、心理调适很少。另外,培训方式大多是讲理论多,很少进行实验活动、教师间交流、心灵论坛、文体活动、兴趣爱好、经验共享等活动性教育操作的培训和心理输导形式。
  (四)从校本培训规划和学期计划看:本地调查显示:2007年上半年,87%的学校在校本培训规划和学期计划中没有写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五)从本地贫困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中看:教师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还很薄弱,教师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60%的教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
  97%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90%的教师只听过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7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
  37%的教师认为在自己生命中健康最重要;
  41%的教师感到近半年来活得不快乐;
  49%的教师感到工作单调乏味。
  
  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
  
  (一)观念上的误区。分析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好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学校、家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误区之二:人们把教师当成了不识人间烟火的万能的“神”,只有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教师更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不同年龄段都会产生。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误区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职业素质相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因此,不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其次,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对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误区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教师评价机制不建全。虽然好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但教师评价里只注重教师的思想、师德、教育教学技能的评价,而心理健康这方面并没有纳入教师评价中,所以在师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中忽视了这项最重要的心理基础,难怪学校没有把教师心理健康内容规划在教师教育之中。这种评价内容的残缺,影响了教师心理的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力度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二)分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求实效性。无论是教师进修学校还是中小学,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时,共性的教师心理问题可集中辅导或者专题讨论,个性心理问题可采取个别输导方法。根据新任教师、老教师、骨干教师、代课教师、班主任教师、贫困地区教师、城镇教师等不同特点和心理实际,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一个讲座专题讲遍各校的“一刀切”、“一锅煮”式的千人一面的培训形式,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尽量避免大道理的说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者王松花认为:学校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学校精神环境;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建立成功激励机制;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多渠道帮助教师胜任工作;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悦纳学生;在进修中提高教师水平,释放职业竞争的心理压力;把心理辅导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和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对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贫困地区教师一般年龄较大,且大多是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系统培训的、民转公的教师,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聘请专业人员讲课,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五)设立电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六)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学校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栏目编辑:陈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