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给学生一枝快乐的笔

作者:张瑞华




  一提到作文,很少学生会有快乐的感觉。每到作文课,看着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的摸样,我就想,怎样给学生一枝快乐的笔,让学生快乐写作,成就写作,就象神笔马良的神笔,让学生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呢。一年多来,我尝试结合课堂内外的一些做法,给学生鼓励和赏识,促进学生读、练、仿、写,逐渐走出了一条快乐作文之路。
  
  一、课内加强阅读,增强感性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写作具有感性积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课文本的阅读。选入课本的文章作品,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即适应了学生年龄特点,又具有文学代表性,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熟读课文,能背诵的尽量背诵下来。其次,可以适当补充相类似的文章,综合体会该类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再次,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坚持每天读文章百字左右;在班级为学生开设图书角,交流融汇学生们的课外读物,也可以集体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作文》、《阅读与写作》等优秀报刊,放置在图书角,供学生在课间或者活动课、自习课阅读。还可以定期不定期举办“读书读报成果交流会”;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故事书或科技书,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相互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建立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彩的句子、段落和短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课外多多练笔,探索写作规律
  
  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是个通病。因此,课外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日积月累,从中探索写作规律,养成写作的习惯。首先,只要是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件,把它们如实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的好素材。而且,记录的过程,也是写作能力习得的过程。例如,开展“生活小镜头”活动,让学生把生活中、报纸中、电视中看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想法记录下来。练笔多了,就成了学生们作文的有源活水。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素材,会让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何乐而不为。其次,把阅读中看到的佳词好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活学活用,摘引过来,使作文锦上添花。逐渐的,这些佳词好句就融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和写作能力了。要及时把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宣读,这也是一种公开发表,给学生成就感、快乐感,其他同学听了也会有信心积极赶上来。还可以把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校报或报刊发表。只要坚持努力,总会有公开发表的成果。
  
  三、结合教学指导,从模仿到创新
  
  语文大家吕叔湘说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事实上,很多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
  在课堂教学这个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在结合教学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领悟课文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写作类似、近似题材的作文,在模仿中自然领悟写作方法,并鼓励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写作技能。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教室》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白小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教室的,先写教室中间的课桌椅,再写课桌椅前面的事物,最后写课桌椅后面的事物。这样井井有条,一目了然,让人身临其境。然后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写写自己的教室,果然效果不错。也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学生写写微机教室,音乐教室,进行一下变通,描写对象换了,写法却是可以不变的。鼓励学生写出特色的东西出来,特色就是创新的最好形式,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体现。
  
  四、作文课堂交流,掌握写作技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作文也是一样,不怕写不好,就怕大家相互交流感悟,相互学习借鉴,从身边同学的写作出发,相互砥砺,能很快的提高写作能力。也不让学生感到写作多么玄、多么高、多么难。作文课上,教师要鼓励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着手,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真事、真情、实感,写出独创性的文章。然后,在点评时选取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作文进行交流分享,给学生树立身边的写作榜样。甚至包括反面的写作失误的榜样,帮助学生共同戒除该类错误,如夸张的失当,比喻的不可比,等等。
  例如,在组织学生看图作文“校园内外”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出真情,写出新意。有的学生就能从食品安全入手反映校门口垃圾食品的销售情况,还有的学生从科学幻想的角度描绘未来学校的式样,也有的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出了生态校园的设计。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色彩纷呈。通过点评交流,学生们都为自己能够再现校园生活,设计校园生活,想象校园生活而感到兴奋不已,感到趣味无穷、其乐无穷。
  总之,交给学生的这支快乐的写作之笔,就是多读,多练,仿中有创,写作交流四步曲。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想象生活。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拥有这样一支快乐的写作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