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作者:李 静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小学生天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我们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在新课导入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开始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一半。老师拍四下,学生拍两下;老师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老师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懂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了一个高潮。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在新知识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会答,而且要善问。教师要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我们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的算式: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4=。待学生计算完,对算式进行观察并讨论:这些算式的积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直接写出142857乘5、乘6的积吗?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摆一摆》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摆,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题:选择合适的工具画角:l200、1050、1500、750……这样的题目,答案多样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希望我们教师每天都能对学生说一句:今天你提问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