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

作者:蔡 群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
  
  一、抓住一个“趣”字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新课导入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课中用生动的实例去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例如:讲述“角的认识”。“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但是,如果这样开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我今天走几步路让大家看看,大家能否从老师的动作中猜测到今天要讲什么内容?然后,就边走边摆动双臂,并且故意让双臂跟身体成一个角度。还可以将成角度的动作定格让学生去领悟。或者,出示一张荡秋千图,并且在黑板上把荡成了一定角度的秋千跟竖直线画出来,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老师的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为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探讨问题,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预习过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或图,再联系课本就不难想像到今天是要讲“角”了。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积极地去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种以激趣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是解决枯燥数学概念教学的较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有趣而自燃。
  
  二、抓住一个“疑”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新课的导入可以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疑惑进行。因为只有疑惑,才会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课时,老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不少学生看完题目也觉得奇怪,“疑问”出来了,思维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经过讨论分析,这才明白原来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症结找到了,一堂课的知识讲解也在释疑中展开了。
  
  三、抓住一个“动”字
  
  新课的导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导入新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动,教师再花气力,也是事倍功半。布鲁纳把儿童看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只看教师的讲授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者都应努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脑动手,合作讨论,营造一个“动”的氛围,学生也就在这不断地“动”的活动中活跃思维,增强能力,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