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孙湘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能否具有迅速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中职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那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总结了“激趣—定向—导学—实践—评价”五环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和探究活动,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的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内驱力,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除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外,主要通过图像激趣、故事激趣、情景激趣、实例激趣、实物激趣等方式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诱发学生创新情感。笔者在教学Flash中遮罩效果的制作时,就运用了实例和实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为学生展示已做好的遮罩效果图,探照灯效果、变色文字、水波荡漾等。让学生感受遮罩的广泛应用和无穷魅力。同时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引出遮罩感觉,又利用挖空的纸片与学生进行现场模拟遮罩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遮罩的层次与出现的形状有着直接的关联,并提醒学生注意层与层的位置,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行思考,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定向,明确教学的创新目标
  
  定向,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它又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与方式方法。因此,在“定向”这一环节上应力求做到“三性”—知识性、层次性、创新性。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发展的基础上:
  1.注重知识性。根据大纲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层次性。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分层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差异。我们在新课开始时,通过测试、提问、仔细观察等手段,获取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信息,并将学生隐性地、动态地分为A:基础好、B:一般、C基础差三层次。对A层学生规定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要求,通过综合型练习、拓展型练习培养他们学习以及创新的能力,争取在计算机专业方面有所特长;对B层学生规定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要求,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各种策略提高学习成绩,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对C层学生做到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基础上进行创新训练。
  3.注重创新性。把握突破难点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导学,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学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任务为主线”的原则,要将知识的基本点展示给学生,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导”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因此,教师的“导”应抛砖引玉,通过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悟”出方法来。如教学用EXCEL进行分类汇总时,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出示一张"某公司产品销售情况表",先请学生将所有数据按“产品名称”进行排序,然后引导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知识是否能快速计算出不同产品的销售总额。让学生先明确本课时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及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学习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然后教师将分类汇总概念的理解及分类汇总操作方法的掌握作为本课时的导学重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训练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突出了从问题的实际背景中建立概念,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便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继续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系统讲解和具体示范后,让学生进行操作,以亲身经历建构自己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创作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体会在上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掌握操作技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如模仿性实践,尝试性实践,独立性实践,熟练性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实践活动方式,都要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查漏—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深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升创新品位奠定基础。
  
  五、评价,提升学生的创新品位
  
  评价是对学生上机练习情况进行总结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长,教师要通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创新这一环节应渗透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学生的上机练习作品完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及努力方向。在学生的作品展评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品位。点评时要对学生参与的情况给予评价,归纳评价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意见,并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做讲解。如在讲授使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工具教学制作《个人主页》时,首先提供一些优秀网站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就网页的美化和规划设计,包括各类素材的处理、网站整体的色彩搭配、页面的布局、栏目的规划等进行讨论,找到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再引导设计出符合他自身审美观点和特点的网站,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在学生完成作品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创作要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制作的作品进行肯定,并从界面的美观性、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全面性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下次高质量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众不同,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品质,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创新品位。
  实践证明,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这一课堂教学操作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