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谈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

作者:张昌涛 张昌才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反映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反映在软件方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体活动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
  
  一、形成客观务实的理念文化,构建和谐精神乐园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乐园,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形成和谐融洽的保障体系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以及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三、创设富有育人氛围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美化、文化布置等。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外显标志,又是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整体设计,营造一种整洁、清新、优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投资近1000余万元,先后整修了一校三区的操场,装修了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和学生公寓。在操场边植起了常青树,在内操场新修了花坛,种植草坪、花草、树木。教学大楼 “发展职业教育,服务郧西经济”、“知识改变命运,技能造就人生”等金色大字及文化长廊激励着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练就过硬的技能。校门过道两旁、旗台两边盆花四季盛开,芳香四溢。这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校园幽雅、恬静,且富有教育性。学校还在教学楼、办公楼栏杆上制定了“三个面向”、“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激励性标语;办公室内“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育人理念;教室内激励警句、名言、“守则”、“规范”、学习园地等内容充实;教室外墙上悬挂历史人物壁画,中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画像、警句;餐厅内富有人性化的宣传标语,让师生的心灵与这些杰出人物进行交流,受名人熏陶,缅怀前贤,领悟人生哲理,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四、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塑造师生风范
  
  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校园心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潜在层次。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序的校园生活和集体舆论。这些都构成了积极的隐性德育因素,是一种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一方面它直接成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具有正向功能,它不仅可以满足师生交往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发展师生的安全感、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具有负向功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复杂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协调人际关系是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领全体教职工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各种教育活动的相辅性和互补性,应反映出校园精神的特征,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献身事业的动力,并以此去影响学生、身教学生。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学生的尊师,往往是教师爱生的反应。师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勤于工作,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2.充实的校园生活
  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师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之中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培养师生良好的品格。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组织教职工篮球队到兄弟学校、单位进行友谊赛,既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教职工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意志,同时增强单位间的交往与友谊,也无形中宣传了学校。在学生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爱我家乡,爱我中华”、 “勤俭节约,爱惜粮食”、“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结合“五一”、“五四”、“七一”、“教师节”、“十一”、“元旦” 等节日,开展以歌舞、讲故事、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中,愉快的接受爱党、爱国、爱师、爱校、爱家乡等传统美德教育。
  3.丰富的课外活动
  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组建各种兴趣小组:音乐、舞蹈、美术、田径、球类、阅读、文学创作等。各兴趣小组活动蓬勃开展,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正确的舆论氛围
  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离不开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师生园地、学习园地、宣传橱窗、校务公开、教态信息、简报等宣传工具,及时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校园新人新事和师生美好的校园生活,既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师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也展示师生的才能与智慧,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声教育语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努力营造这种影响,让师生“跨进校园,接触到一切都是美好的”。以此塑造美好的心灵,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