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试论学校精神及其培养

作者:程永进




  重视和发扬学校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校精神,能够弘扬正气,鼓励竞争,激励士气,优化环境,从而增强学校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形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进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认识学校精神,培育并发展学校精神?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一、学校精神的内涵
  
  “精神”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①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宗旨和要意。③事物表现出来的活力。④活跃,有生气的样子。一个优秀的民族有其“民族精神”;一个现代企业有“企业精神”;一个学校也应该也有“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学校这一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及表现出来的活力。
  “学校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学校这一集体中每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的融合、集合及共性。它首先从学校的某些个体中表现出来,为其他个体所接受,形成群体共有的、典型的及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和思想追求。其核心为学校文化,即学校观念文化。
  “学校观念文化”从属性上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从层次上可分为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硬”文化属于浅层文化。它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科学的、整齐的校园建设,现代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等,它们主要通过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软”文化属深层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奋斗目标,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及其成员明确的行为规范,党、团员及先进青年的带头作用,优良的学校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个群体的意识、精神状态及境界、理想、信念等。
  
  二、如何培养“学校精神”
  
  良好的“学校精神”的形成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生活及学习中共同不懈努力的结果。它不是由几个人凑在一起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它的产生遵循认识规律。要认识,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充实、提高,并将其发扬光大。学校精神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阶段。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会涌现出各种先进人物、典型事件、先进集体。学校对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应深刻挖掘,并大力加以宣传和提倡,形成榜样,起示范作用,以带动全体。由于学校工作的环境和特点,成员各自的生活作风及习性影响,在历史上会形成许多传统。对这些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学校各层中比较优秀的语言、语句,充分发扬民主,确定其雏形。
  2.锤炼过程。在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应组织部分优秀成员认真分析研究,深入、广泛听取意见,借鉴别校的先进经验,用最能代表本校本质特点的、大众化的、简练、响亮的词句概括出来,固定下来,在师生大会上公布,并写在学校的显要位置,通过校会、班会、板报、专栏等多种媒体加以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要使其逐渐地成为大家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自律准则、奋斗目标,在学校工作中发挥其无形的作用。
  经过民主集中而固定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先进思想的代表。它代表学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大多数成员的愿望,产生后更需精心呵护。
  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利用党团活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全体成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要完善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言行。对全体成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各项制度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使学校精神有坚固耐用的物质基础,使学校精神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要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师生明校史、知校情,在校园内开展各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如培养优秀的篮球队、棋手等。同时鼓励全体成员通过自学、进修等渠道,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所学专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精心设计校园,如校园建筑布局、校园美化等,优化育人环境,处处体现学校美,给人们留下“破时限”的心中美。
  要防止各种不良行为的侵蚀。由于组成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因此在共同的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精神”与“背精神”的摩擦。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大力弘扬正气的同时,还要深入师生生活,把握其思想脉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防止各种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发展,因此,学校精神也会发展变化。学校管理者更要注重量的积累,适时地促成质变,使之向前发展。
  从根本上说,学校精神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信息化、科学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学校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必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对学校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