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点体会
作者:范景云
首先,要从散文入手。
例如《朱自清全文集》、《冰心诗文集》、杨朔的《香山红叶》、刘百羽的《白胡蝶之恋》,这些文章清新秀丽,情真意切,往往以小见大,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独特,的确是引发联想发展创新的好教材。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的“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事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这些散文内容短小精悍,适合短时间阅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人的情操,或写人、或写景、或抒悲喜之情,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能够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感情的真挚,更有自身的感悟。闻一多曾认为散文语言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尤其是现当代散文名篇,字句带有颜色,读来琅琅上口,看来赏心悦目,仔细品味更是妙不可言,正如广告所言“用心感受,发现生活之美”。其中的感情或因物喜或因己悲,即使是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情,却会因作者不同而书写的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如能融于其文,自我陶醉去领略作者带给我们的空虚幻境,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若能再从虚境中脱化而出,书写成文,即达到了最高要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也!
其次,读些微型小说。
这些小小说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其语言通俗构思之巧妙,常令人拍案叫绝。如《赵树理文集》、《王愿坚小说选》。还有当代杂志《小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像王蒙、陆文夫、阿城、刘绍棠、毕淑敏等等这些名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故事,典型的人物和令人咋舌的主题。读小小说,其一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引人的故事情节看由哪些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安排的?反应了什么主题?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其二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变化多端,随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或通俗、或文雅、或粗犷、或委婉都有不同的感人之处;其三揣摩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里人物大千世界、各色人等,纷纭繁杂,像《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与《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但在性格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读懂了一篇小说,就等于认识了一类人物,了解了一种人生。在这种氛围里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明辨是非纠正自己,不就是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吗?
第三,诵读古诗词。
可从唐诗宋词元曲入手。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有名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仅写春天景色的就有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贺知章的“不只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国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不计其数。他们或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写四季的美好景色,或抒作者的悲喜之情,其意深远,用词讲究,那种韵外之意致,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宋词讲究词牌韵律可吟可唱,其音乐性比唐诗更强,吟咏性更强。
李清照的词细腻委婉,陆放翁的慷慨悲壮,柳三变的凄凉哀婉,苏东坡的雄键豪放。尤其是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种纵横疆场驰骋天下的豪情更显铿锵有力。元曲在宋词的基础上稍加变化,更自由舒畅。诵读诗歌有两点要求:一是入诗,二是入情。入诗即要求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入情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作者所处的意境。读诗不仅能抒发情感而且能训练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广泛阅读自然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法,但我并不注重搞那些读书比赛,谁读得多,谁读的快。我要求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选择了好书好文章就要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的过程即是学的过程,其中要有“思”,不能囫囵吞枣,只读故事情节,了解大概意思,要边读边勾画,读到美妙处勾画,勾画完思考:为何动情?为何疑惑?为何美妙?思考后做笔记,或记感悟心得,或记好词好句,或记知识学问。
记住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更重要的是化为己有,即如何把读来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写作;二是辩论。写,可以是仿写,可以是评论,还可以是读后诱发出来的其他文章,写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如果同学们有共同的书读,那么辩论也是化的好方法,可以把大家的思考所得进行共享,更能够把思考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