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之管见

作者:韦延海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准确运用语言的方法,实现其语文工具性的作用,达到善交际和言谈的功能。作为一个教学语言的教师来说,准确、形象地运用语言,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常有学生说:“听ⅹ老师上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之类的话即是如此),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词汇的积累,也往往得益于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当然这里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口齿要清楚,咬字要准确,吐音要正确,明白易懂,还应强调语调的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语言精妙而警策动人。
  
  一、语文教学中的用语要丰富、幽默,有适度的激起
  
  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通过语言来传授语言和相关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通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上课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进行传载的工具,同时,本身也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资源,在作为工具传授语言知识时,其传授的语言本身也是一个范例,无疑对学生语言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丰富,立求多变,让语言的声调、语气、语速等都具有与表达的内容相适应的变化。使学生易于被教师语言所陶醉,并易于使情感的波动随教师语言的递进而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语文教师语言的幽默和适度的激趣,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激情高涨,使学生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要简单、明确达意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具有工具与资源的双重性,工具的目的是把要讲的内容讲清楚,该引导的时候运用一句“画龙点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探究,其资源性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这样的语言要通俗、明确,不能含混不清,让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甚至离题万里。把握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语言表达,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承前启后、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前后照应的一个动态过程,要求通过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不断产生思维的起伏和跃进。切忌重复累赘、多余的语言,使学生乏味,力求简单、明确、达意,使人觉得驾轻就熟、出神入化、运用自如、寓意明确、言简意赅的感觉,达到教学语言工具与资源的有机整合。
  
  三、语文教学中的用语要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同堂课,同教学内容,同教学对象和同时空中,由于教学语言的不同,其表达的语言效果,教学效果均不尽相同。因此,用不同的语言来装饰课堂和内容,教学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灵活处理教材的需要和课堂实际,会呈现令人眩目的不同光彩,生成一道道美丽的图案和形成一道道意外的通道。导入语言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引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新课讲解要缓慢、深沉,引导学生学会,达到会学;高潮语言要坚定、果断,使学生思维跃进;结语语言要有吸引力,使学生回味。同时语文教学语言并非语言堆砌,必须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其叙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符合语言前后连贯、层次分明的逻辑规律。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除了与其他各科教学语言都具有工具性特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资源性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自身语言的锤炼,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的工具性的资源性的有机统一,使学生通过这类语言传递要学的知识,同时又受到实际语言的熏陶,使学生语言的学习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栏目编辑:兰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