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幼儿自控能力培养探微

作者:朱 荣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控制能力(简称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已的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受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自我概念道德水平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中国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但有一项中澳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问题的实验表明:我国幼儿等待时间不如澳大利亚小朋友时间长,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教育工作者也感觉到现今过于任性、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幼儿比例在增多。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是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
  
  二、误区
  
  1.发展自控——听话
  听话的孩子就是自控能力高的孩子,这是许多成人所认同的观点。其实老师或父母的话只是外部的信号,而自控是内在的机制,如果前者没有促使后者的发展,那么谈何自控能力的提高。有的孩子听话,但他听话的前提是想要得到奖赏和表扬,或者害怕批评和惩罚,这样的听话有何意义呢?一旦失去了外部的控制系统(别人的承认或责备)他就不再听话了。记得有人采访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你觉得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不同之处是什么。”蔡振华认为最大的不同是:外国运动员能自己管理好自己,而中国运动员必须有教练的严加管理。并表示应该走运动员自我管理的道路,可是目前并不能实现,为何呢?我想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关吧。没有了教练的帮助与监督就控制不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了。所以我们要发展幼儿内在的控制能力,让幼儿理解成人话语的意义,自觉地选择好好做事。同时要注意孩子照成人的话去做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正确该做的事,自觉地去完成,还是仅仅为要听话而听话。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孩子的自控能力不高,成人就更应当注意了。
  2.发展自控——限制自由
  有些孩子多动,成人就限制其活动的自由;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成人就反复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并限制他参与活动的自由……是不是强迫幼儿控制他的行为和情绪就是培养了自控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在成人的指令(也就是外部系统)下幼儿受控,这是一种“他控”,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使幼儿更依赖于成人的指令,而且对幼儿不适当的限制会使幼儿情绪更为冲动,反而阻碍了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三、榜样的作用
  
  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成人应调节自己行为的方法,这样就能成为孩子在自控和优先考虑自控方面的榜样。
  1.展示自控
  成人在遇到一些难题时应当认识到这是向幼儿展示自控的机会,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失控的情绪和行为。如果班上有一名幼儿因为情绪不稳定不哭不闹,不能自控,被他哭得心烦的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大声喝止或显示出急躁不安,那么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幼儿在面对相同情况时也会对同伴表示出不友好的态度,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反之,平静的安抚、温柔的劝诫则是老师适当的行为,向幼儿展示应当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同伴表示关爱。
  2.教会孩子自控
  成人在表现出自控的同时也向幼儿展示了自我控制的一些方式方法。成人还可以有目的的与幼儿一同探究自控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他学习别人能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
  
  四、帮助幼儿自立
  
  帮助幼儿自立是培养自控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幼儿学会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成人是自控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帮助幼儿认识到他们能进行选择,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乃至生活,这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1.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
  自立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他律性的特点,所以要使幼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成人首先应该正确评价儿童,成人对幼儿的评价要恰当,避免儿童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应避免伤及幼儿自尊,使幼儿失去信心。要引导幼儿特别是大班幼儿学会分析自已行为的原因,使评价更为深入有效。当幼儿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和心理时,就能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放弃,从而实现了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我班上有一名幼儿经常对同伴做出攻击性行为,很不合群,虽然多番教育但收效甚微,因为他总说:“我管不好自己的,我就想打人。”一次游戏活动中,他通过协商和另一位同伴共同使用了一只小篮子(以往他常常会抢夺),我对他说:“今天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合用一只小篮子真不错,看来你可以管好自己,不需要打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孩子静静地听着,有所触动。在多次的积极评价后,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攻击性行为有所减少。显然他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
  2.让幼儿有自主权和主动权
  多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幼儿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后,他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行为等方面享有了权力,独立性得到了发展。在幼儿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应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知道只有履行了责任才能得到权利,自由和守纪是相辅相成的。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之间不会友好相处,常会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为了减少矛盾就限制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对话。结果是孩子不会交往,不会解决发生的意外事件。正确的做法是:给与幼儿交往的权利,并且鼓励幼儿多参与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减少因争执等原因发生的失控行为,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3.鼓励幼儿自己鼓励自己
  有些幼儿过于依赖成人的监督和帮助,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他们一旦没有外在的控制,就会管理不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如何发展其内在控制能力呢?必要的途径是鼓励幼儿自己鼓励自己。
  方法一:在教室中放置一些记录本,请幼儿将自己最近的一些成功和进步(如:能礼貌的向同伴借玩具,没有去攻击其他幼儿)记录在上面,并可与同伴分享自己努力的成果。
  方法二:评“小金花”或“小红旗”的活动,并不一定需要由老师来主持,可让幼儿在觉得自己控制好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时为自己贴上荣誉标签。同时老师应当做好评定的监督工作。
  4.使被动的教育变为自我教育
  高明的老师不仅教人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人会学。在培养幼儿学习自控能力时,重要的一点是幼儿能逐渐摆脱成人的督促,独立进行学习,让学习成为幼儿自主的行为。班上有一位幼儿刚入园时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每次活动常常只能坚持几分钟的注意力,如果一旦进行练习就会出现烦躁的情绪,并表示出不愿做、不会做的态度。我的处理方法是:对他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能集中一段时间的注意力、不打扰同伴、能认真思考问题等自控行为及时加以表扬;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自我探索,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数的概念;练习尽可能具有趣味性,稍降低难度,并提供几种练习由他自己选择。如今他能较正常的融入课堂活动,同时能自觉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五、建立行为规范
  
  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做事往往缺乏条理,这就需要成人帮助孩子做一些条理化的工作,并逐渐让孩子养成习惯。行为规范一般包括:常规制度、生活习惯、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
  1.制定规则
  让幼儿了解行为规范的一些基本内容,并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幼儿一同制订执行规则,什么行为是有害的,什么行为是有益的。如家长可与幼儿一同协商制定每天学习、玩耍、吃饭和睡觉等的时间表,并且不允许孩子不按安排提前或延迟去做这些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自控能力培养应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等等。
  2.实行奖惩机制
   对于制定的规则成人需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一旦违反则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必须恰当,可以适当限制幼儿的一些权力或自由,但不可使幼儿的心灵或是身体受到伤害。同样当幼儿表现出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进步时,成人应当及时鼓励或奖赏。鼓励和表扬应当具体,不可笼统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而要针对幼儿的具体行为加以表扬。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但要切忌的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度,否则会表现为有很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与成人的要求保持一致),不愿直接表达应该表达的需要,以致失去应有的童真、童趣和童情。所以我们培养的儿童应是“管得住,放的开”,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也既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既会学习、也会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