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问题意识

作者:兰冬珠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就是要努力实现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突显了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保护好幼儿提出问题的热情,改变仅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活幼儿的问题意识
  
  1.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问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为幼儿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允许幼儿失败的宽松环境,鼓励幼儿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问,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质疑的自信心。在科学实验《鸡蛋浮起来了》过程中,有的幼儿想法很奇特,往水里又是放盐又是加糖,桌面、地面显得有些凌乱,这时,在积极肯定他的独特想法时,适当给予一些帮助,使他能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疑问。如“怎样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往水里加什么鸡蛋才能浮起来?”“往水中加糖、加味精行吗?”等等,并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胆小、内向的孩子,不敢下手,我们则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探索世界,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更多地给予微笑与鼓励,如适时对孩子说:“我们一起试一试。”“试一试,你一定行!”“只要你耐心做,你一定会成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幼儿的心理没有了束缚,探究过程中自然会积极提问,主动探究。
  2.尊重幼儿人格,善待幼儿的提问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所以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问题显得浅薄、甚至荒谬,都是很正常的。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强化幼儿的问题意识。
  (1)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认真且以赞许的态度去倾听。
  (2)对幼儿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采取和幼儿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如当学生问天为什么要下雨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研讨来解决问题。
  (3)对幼儿提出错误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训斥和指责,应肯定他的大胆和想象力,最后还应帮幼儿理清思路,指导幼儿如何抓住关键进而提出问题,可以用“……很好……可是……”的句式、加以评论。
  (4)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重要还是次要,教师都应做出及时的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
  (5)更要善待幼儿提出的富有思考性问题,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或提供解决问题的可用资源,让幼儿自行解决。
  这样幼儿没有精神束缚,没有心理负担,自然会主动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1.提供富含问题情景的材料,让幼儿想问
  首先为幼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引发幼儿提出问题。在变色实验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三只透明瓶,三只水粉笔,红、黄、蓝三瓶颜料,让幼儿用水粉笔沾颜料涂在内瓶盖上,瓶内装水摇动瓶子就发现水颜色变了,再打开瓶盖加入另一种颜色,在色彩的变化中,问题随之产生,“为什么水会变色呢?”“红色碰到水怎么变淡了?”“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等等,随着幼儿操作的变化,幼儿的问题也随之变了,探究的积极性尤为高涨。
  再者,为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在主题活动《我是小小气象员》中,提供的材料是卡纸、图画纸、笔等半成品,需要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幼儿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做天气标记,有的孩子还会问:“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天怎么有太阳?”,孩子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扩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2.利用幼儿日常生活实景,让幼儿多问
  笔者所在幼儿园外面就是江滨公园,一天,幼儿正在公园散步,来了几位工人叔叔,有的用锯子锯树枝,有的用草绳把树干绑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们好奇地围上去唧唧喳喳地问起来,“为什么要把树锯掉?”“为什么把树绑起来?”“树会疼吗?”孩子们产生了很多问题。教师及时地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又多次带孩子到公园观察,“树是怎样过冬的?”“咦,为什么有的树要把树枝锯了,有的又没有呢?”“为什么有的树叶还是绿的?”根据幼儿的问题和兴趣,引导生成了“各种各样的树”这一主题活动,使他们对树的兴趣越来越浓,而关于树的问题也源源不断,孩子的问题意识在这样的实景中被引发了。因此我们相信,走入日常生活世界是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来源。
  
  三、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观察、想象,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1.发散性提问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注意
  发散性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同一类问题教师不同的提问方式幼儿作出的回答和反应是不同的。教师提出封闭式的问题中只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遏止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只停留在“是”或“不是”上;而发散性的问题不是停留在“是什么”、“干什么?”上面,而是在启发幼儿观察事物后,深入到“为什么”上面去。幼儿对这样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是多样化的,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引发了新的问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2.矛盾性提问引发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
  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对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在“让热水快点变冷”活动中,两个孩子都使用了筷子搅拌这一方法使热水快点变冷,但最后热水冷却的温度却不一样,此时我们对幼儿做出的反应进行了比较。教师提出问题“刚才两个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激活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3.层次性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推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幼儿的注意,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在让幼儿认识浮力时,幼儿希望知道船是不是无限量地载人,就把塑料盘子放在水中做了一个实验。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1)把石头放在船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2)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会怎样?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3)加上四块石头时,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了?
  (4)如果是真的限坐六个人船,坐了八个人,会怎样?为什么?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和以往的生活所见所闻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这样的提问开阔幼儿思路,幼儿的回答是多样的,这也是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使幼儿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新颖性和灵活性。
  4.开放性提问引发幼儿找出事物的因果
  在研究过程中又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包刮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在让认识医生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在提问时,我们又根据实际的需要,将各类问题有机搭配。
  (1)这位阿姨是谁?→怎么知道她是医生
  (2)她在想什么?→怎么知道他是这样想的?
  (3)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这些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的因果。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把幼儿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