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作者:张华军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已成为当前职教改革的思考方向。
  
  一、职业教育课程现状
  
  1.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存在着整体知识面较窄,书中有关电机部分、电工部分涉及新技术内容太少,无法体现知识的更新。同时实用性的例题不多,职教特色不明显,习题多为对公式的应用计算,未能与实际问题融合,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唱独角戏,教与学的互动体现较少,甚至连常规教学中的设问思考、问题延伸、知识拓展等都受教学时间限制,现代教学手段难以得到充分运用。
  3.实践环节薄弱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和认识实验等,实验内容简单,学生训练次数少,实验仪器落后,仪器数量不足,这些都降低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影响和限制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4. 考核办法单一
  单一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测试,缺乏对实践知识、动手能力的考核,笔试只能体现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不利于职教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措施
  
  1.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从课程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为宗旨,真正探索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首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从文件上规定实践课必须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次要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尤其要丰富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享受新科技成果的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独立设实验课
  教学计划规定电工技术课实验必须单独设课。实验课教学约有48学时,实验项目达41 个。这些实验项目层次化为基本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大类型。其中,基本型实验为必做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等实验技能;设计型实验也必须做,但可灵活自行选题,它要求学生能掌握查阅器件手册、选择器件,安装调试电路等;综合型实验可选做。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实验并达到实验的要求,另一方面可缓解实验室的压力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
  3. 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继实验课后的重要实践课程,是集中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一环。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只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模、数综合电路,并可以包括单片机的应用,选择元器件,组装与调试电路,完成图纸和课程设计报告。由于课时有限,应该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多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Internet网搜寻和了解元器件,尽量要求学生选择集成度高的新产品、新器件,老师只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不仅具备初步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业界的最新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关注、获取和运用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1)用EWB 来简单形象地进行虚拟电工实验,用测量软件Labview来演示信号采集和虚拟仪器的设计,用Protel来设计电工电路和模拟仿真等。(2)利用Internt进行信息传播、通信联络、 专题讨论以及资料检索等。 企业领导可以通过Internet洞察商海风云, 从而得以确保企业的发展 ;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检索众多国家的图书馆和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开阔眼界, 并且学习到更多的有益知识。
  5. 考核方法多元化
  电工技术课实践环节考核方法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过讨论,根据教学实际应采取多元的考核办法。根据各班级整体知识水平的高低,实施比例灵活的具体考核办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①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实验操作,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报告及相关分析等。②课程设计:电路设计,元件检测,制版、焊接与调试,原理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验收答辩。③期末实际操作成绩:读图识图,电路接线,数据测量,误差分析等。上述考核办法灵活,富有弹性,有利于消除学生顾虑,缓解学生压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方便教师把握尺度。
  
  参考资料:
  [1] 何莉, 郭建华, 肖东.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 电气电工教学学报 , 2002,(01)
  [2] 殷佳琳. 电工技术课教学的导入技巧[J]. 机械职业教育 , 2005,(08)
  [3] 姜明, 温照方.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实验研究与探索 , 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