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议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作者:孙 利




  自古以来,人们对男人和女人有着一些不同的固定看法。《圣经》的创世神话里,男人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女人夏娃取材于亚当的肋骨。现在的调查发现,在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里,男性化性格是工作成就取向的;而女性化性格是情感社会取向的。男性化特质用能力、工具性、活力表达而女性化特质则会和温和、善表达、养育性的字眼相结合。
  根据社会学辞典的解释,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按照这个定义,性别刻板印象可以理解为对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独有看法,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过于简单化的,即使与事实不符,仍可能被多数人所接受,虽然会随着时代潮流、文化变迁而有一些改变,但其中某些固化的看法很难变化。对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是个体在成长、发展及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到的粗浅、简化或过度类化的性别概念,最早来自于家庭,之后主要受学校教育影响。学校作为微缩的社会单位,以它独有的方式表达着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一、性别刻板印象在学校中的影响方式
  
  1.男女教师的不同角色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男女老师的数额差距越来越大。幼儿园以女老师为主,初中男老师开始增多,高中校园里一般男老师多过女老师,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管理层越到金字塔的顶端女性越少。在大学也是如此,女性多半集中助教、讲师、副教授中,而在系所主任和高级行政首长,则女性更是凤毛麟角。这会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女老师的工作主要与照顾,养护有关,而男老师的工作主要关乎学问知识。这样看起来,似乎男老师的作用比女老师要更加重要,更加有效。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的上升的空间。
  教师的性别心理特征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常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影响,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教师的性别心理特征加以模仿。学生如果能兼有男女性别心理特征的优点才是我们教育的理想模式。为此,教育者应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理想的性别模式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
  女生比男生成熟相对较早,小学阶段整体而言,女生比男生表现要好,而进入中学后,女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较之男生,出现下降的趋势,于是有“女生越大成绩越差”的说法,“女生天生不聪明,男生天生不讨厌;高分就是聪明,听话就是好学生……”等陈旧的观念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对学生的认知评价,影响着教育教学。
  由于男女本身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男女生的生理差异造成的。如一般女生言语能力较强,男生空间认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优势等,这跟男女生的大脑优势区域有关。还有一些男女差异不是生理差异造成的,但往往被误认为是生理决定的。比如学生的智力,男生和女生的智力上不存在先天的差异,但是女生如果成绩下降往往会被(老师,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归因为是“女生越大越差”的定律,如果成绩上升会被认为非常努力;如果是男生成绩下降,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学习不认真,学习上升往往被认为本身很聪明。这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错误归因方式往往对女生很不利,如果有多次失败的经验之后容易获得习得性无助感。除了老师、家长对学生之外,我们发现,男女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也不同:女生的志向抱负比男生明显要低。学生的志向抱负与教师、家长、社会的期望有关,是在外界影响下主观抉择的结果。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期待差异决不止于学业期待,还有家庭角色,职业角色,成就预期,个性特征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只不过这些刻板印象对中学生的作用典型地反应在学业期待上。自我期待的提高,可以使得人的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志向抱负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不可否认,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也有积极作用。因为,一些性别刻板印象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儿童的性别社会化有重要作用。儿童正是通过身体的和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来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如果一个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模型完全一样,那么性别的认同至少比较紊乱。但是我们更关注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因为现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偏见的结果,尤其对女生,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两性互动、社会功能都有负面的影响,故破除性别刻板印象也成了现今教育所重视的议题之一了。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破除
  
  男女的性别差异只有很少是生理性别的结果,多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破除消极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要求,反过来也对教育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正确认识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
  男女生各有所长,兼有男女生非智能方面的长处是智能优异发展的最佳条件。男女生有的差异与生理因素有较大关系,如上文中提到的女生的言语能力强,男生的空间认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等,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给予他们训练和指导,对那些在言语、感情表达等方面有特长的女生,培养发展他们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对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的男生,则注意培养他们科技等方面的才能,使其特长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性格上,教育男生要求他们在保持自己原有长处的基础上,改变粗枝大叶等不良的认知风格,形成细心谨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等优良品质;对于女生则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勤于思考、勤于质疑、敢于争鸣。各种措施要适应男女学生的各自特点,承认性别心理差异,因势利导,促进其特长得到更好发展。同时,针对男女学生各自心理上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加以弥补,积极主动地适应男女学生的各自特点,更好地促使男女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塑造“双性化”的学校文化和环境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既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双性化个性会优于性别单一化个体。严格地界定性别角色标准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发展。事实上,人是可以双性化的。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够更加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心高。双性化的女性比性别单一化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很少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即使失败了也很少表现为无能为力。男女双性化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教育者应鼓励男女孩子多接触,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美。如男孩可以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而女孩则可以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学校文化环境也影响学生的性别印象。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角色,如管理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各学科教学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及男女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性别特色都可能成为学生性别定性的来源。所以教师要反省自己有意无意传达的不公平的性别信息,忌讳表达不公平和不科学的性别期待。
  3.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加各种活动
  由于父母和学校教师更多地鼓励男孩探索和成就行为,而更多地鼓励女孩的乖巧、温和、文静等行为。如果女孩富于挑战和攻击性,则被成人予以训斥与制止。这样,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就逐渐形成了,致使绝大多数女性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在能力。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男女学生的不足与他们活动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关系,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指导男女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注意学习异性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男女生共同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许多方面互补。
  
  参考文献
  [1]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
  [2]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心理学报,2002, (2)
  [3]杜秀芳.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影响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4]缪周芬,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3)
  [5]谭赟赟,刘美霞.高校辅导员要克服社会认知偏差 [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