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生为本 创设和谐课堂

作者:果玉民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呢?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要积极倡导教师心中有学生这一主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育主体,努力实践让主体“动”起来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活动课教学模式,组织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参观、竞赛、游戏、小品等活动,并把时事、漫画、音乐引进课堂。在“动”的过程中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第三、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差生也成为知识的主人,认知的主体。要主动接近后进生,强调师生互动,关爱后进生,用爱去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首先要动之以情,然后才能晓之以理。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给他们以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尊其师,信其道”,使自己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其次作为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多去鼓励后进生,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氛围,在学习上多去帮助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将真诚的爱子之心、爱生之情溶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用爱心去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
  第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已成为教师重要职责。
  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学生自主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会联想与创新。通过联想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把已学过的知识理成线,结成网,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立体化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动力,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解放他们的大脑、嘴巴和双手,让他们乐于去想、去说、去做。
  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教会学生答题。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课堂,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