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中等生”的教育问题

作者:许小请




  我们先看一学生的习作:《渴望做差生》(转引自K12社区论坛:教育论坛)
  “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爸老妈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考名牌大学没什么指望,放弃了又太可惜,真是烦人哪!’而老师更是忽略了我,鲜花样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都给了优等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施舍给了差等生。我和那些‘不上不下、不饥不饱’的中等生只能呆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连雨雪风霜都没有。再想想平时,答题的机会大多数是差等生的,上黑板的良机几乎被差等生包揽;好容易有个公开课,差不多又成了尖子生的专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没我的份,进步奖、鼓励奖更是被差等生所垄断。为了不让老师忘记我的存在,只能故意制造些事端。可差等生又把那一点点批评都抢走了,那批评对我来说也是爱和关注啊!”
  这篇短文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等生典型的心态,道出了一个事实:中等生虽然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却处于被老师遗忘的边缘!
  笔者一直在考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归因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毋庸讳言,在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学校里的优等生不仅是学校输送的人才,同时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教学实力的最好证明。 再者,“利益”促使教师普遍愿意把时间放在优秀生的培养上,教师的劳动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得到学生、学校、社会的肯定,而这些成果也成了教师评优秀、评先进、评职称的最好资本。因此,天之骄子的“优等生”能够得到高度的关注,甚至一些特殊的待遇就不难理解了。对于潜力待开发的差生(尽管人们不愿这样称谓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但事实毕竟如此)往往能得到同优秀生一样的重视,是因为老师们担心他们的学习、表现会给班级拖后腿,影响班级或者学校的各种检测评估,因此学校、教师也就不得不把他们的转化提到议事日程。而在班级里“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拉后腿”的中等生,既不能与优等生一比高低,也不愿滑入潜力待开发差生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也常常听到“抓两头,带中间”的说法,但由于中等生是多数,学校、教师对中等生既不可能有很高期望值,也无过分担忧,他们这些人的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满足教育“耗时少,见效快”的功利欲望,所以,“带中间”本身缺乏“动力”,只能在“抓两头”的作用下被裹挟着带动。
  其次,对于中等生,教育者似乎难以找到其“闪光点”和“阴暗面”给予表扬或批评。大部分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一般、表现平平,没有明显的优缺点,个性特征也不是很明显,他们既不像潜力待开发生那样,时不时搞出些闹剧让教师头痛,也不像优秀生那样成绩出色又做事讨人欢心。他们行为端正,成绩中等,按时完成作业,严格遵守纪律很少让老师操心。因此,教师很难在公共场合针对性的给予表扬或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也难以使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其发展。于是,他们站在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为被疏忽的群体。
  再次,对中等生的发展相对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最关注的是“扶优补差”问题,在“结对子,一帮一”时也很少把中等生的发展列入计划之内,对中等生不是很留意。现实对教育者来说,印象最清楚的一般都是那些令其自豪的优秀生或者是令其头痛的潜力待开发生,而对中等生印象则普遍比较模糊。中等生数量较多,短时间内难以有显著的成效,学校始终未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与之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更不用说是针对性的指导。在班级人数多,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抓两头,放中间。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曾努力尝试过,现谈谈几点想法:
  第一,确立公平教育,制定有效的学生发展计划,改进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在公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发展目标、计划。具体操作以学校和学生实际为根据。比如,可通过答卷与座谈相结合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以答卷为主,教师以座谈为主,掌握学生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类分析整理,进行专门的讨论研究,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分析报告,形成《学生发展目标计划书》,将此计划公布于众,人人明确,并确立达成发展目标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发展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定期评价考核学生,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
  第二,“法要责众,奖不避众”,针对“阴暗面”和“闪光点”及时做出相应批评和表扬,不能忽略普遍性问题。“中等生”的转化确实要比优秀生和潜力待开发生的转化来得困难些,困难在于他们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找不准下手的地方。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得纳提出人普遍具有七种智能,这七种智能在个体身上发展很不平衡,常处于“蛰伏”状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才会被激活,发生“沉醒体验”,并产生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他们有一个新的起点,对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中等生,给中等生创造一些突出其“闪光点”机会,多和中等生接触、交流,细心观察,准确地认识中等生的发展特点,找出他们的共有的和特有的“闪光点”和“阴暗面”,及时的给予肯定和批评,促使其良好的发展,在集体的认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第三,“因材施教”。中等生是班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给予中等生以足够的重视,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中等生发展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采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大部分中等生学有所得,从而在学习上进行突破。但关注中等生的发展不能牺牲和忽视对优秀生的培养和对潜力待开发生的帮助。提防教育由“面向全体学生”误入平均主义的教育误区。